中國文化的長河中有很多的習俗與禁忌,那么正值二月初二龍抬頭的日子,很多人在問適不適合進香、開光、佩戴貔貅、吃苗條、動針線、剪頭發這些事情好不好,有什么禁忌呢,這份完整的二月二龍抬頭習俗與禁忌大全全部都有講到。
二月二龍抬頭習俗與禁忌大全內容摘錄
2017龍抬頭是幾月幾日
2017龍抬頭日期:2017年2月27日 農歷 二月初二 星期一
每到二月春風以后,黃昏時“龍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這時整個蒼龍的身子還隱沒在地平線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稱“龍抬頭”。
各地龍抬頭節的民俗活動很多,內容十分豐富,主要有:
祭龍
在過去,龍抬頭節是祭祀龍神的日子,每年的這一天,人們都要到龍神廟或水畔焚香上供祭祀龍神,祈求龍神興云化雨,保佑一年五谷豐登。不過,在很多地區,特別是南方,人們也把二月初二作為“土地公生日”,舉行社祭,祭祀土地神。
撒灰
這一節俗,由來已久,直到今天,許多鄉村地區仍然流行。撒灰所用之灰,一般是柴灰,也有用石灰或用糠的。具體做法,各地不同,大致為:將灰撒在門前,謂之“攔門辟災”;將灰撒在墻角,意在“辟除百蟲”;將灰撒在院中,作大小不等的圓圈,并象征性地放置一些五谷雜糧,稱做“圍倉”或“打灰囤”,以祝豐年;將灰撒在井邊,呼曰“引龍回”,以求風調雨順。撒法各地不盡相同,一般是從井邊開始,一路逶迤撒來,步入宅廚,環繞水缸,灰線蜿蜒不斷,甚為有趣。
熏蟲
進入農歷二月,天氣漸暖,各種昆蟲開始活動,有些昆蟲對人的健康是有害的,所以二月二這一天,人們紛紛攤烙煎餅、燃燒熏香,希望憑借煙氣驅走毒蟲。
二月二龍抬頭理發
二月二,為何會成為一年之中最有名的剃頭日
蒼龍七宿。
二月二,龍抬頭。
這個“龍”,是中國古代天文學中組成了一個完整龍形的“蒼龍七宿”。每年二月春風吹過之后,黃昏時分,代表龍角的“角宿”從東方地平線上開始顯現;之后升起代表龍頸的“亢宿”;直到接近子夜,代表龍胸和前爪的“氐宿”也出現了。這便是“龍抬頭”。就好比從“潛龍勿用”轉換到“見龍在田”,它象征著春回大地、萬物復蘇、春耕開始。
和所有的節日一樣,人們會在特殊的時間節點從事一些有特殊意義的活動來納吉迎祥。而對應著龍抬頭,在二月二之日,俗民行剃頭之事,并稱之為“剃龍頭”。
那么,二月初二東方蒼龍抬頭之時,為何會成為一年之中最有名的剃頭日?
頭發不是你想剃,想剃就能剃
在古代中國,“剃頭”原是小孩子的事。大人的頭是不能隨便剃的。
段玉裁注《說文解字》:“大人曰髡,謂有罪者。小兒曰鬀(剃)。”剃發不是成年人的常態,剃去頭發曰“髡”,是一種很重的刑罰。司馬遷《報任安書》中,在談及使人受辱的刑罰之時,就把“剔毛發”的屈辱等級放在了打板子的笞刑之上。
人的頭發何以如此重要?《說文解字》稱“發,根也”,頭發如同草木的須根,承接惠澤,象征著一個人蓬勃生發的生命力。或許是因為它長在人的頭上,所以便獲得了“首”這個身體部位的神圣性,也獲得了與人的靈魂/精神的相關性。即便小兒剃頭,比如滿月頭,也要將正頭頂“天靈蓋”的那一塊兒留著,因為那是靈魂出入的地方,需格外小心。
民俗學家江紹原寫過一部著作《發須爪》,專門論述頭發(以及胡須、指甲)對于人的巫術意義——發須爪被認為與其本主有著同感的關系,它們可以被用為本人的替代品,所以,去發須爪甲,是有擇日的必要性的!江紹原在書中說:“中國人的神魂未免太柔脆或者太尊嚴,它同發爪等物的關系,也未免太密切!”
無獨有偶,頭發在西方文化,也是靈魂/生命力的附著物。《圣經》中能徒手擊殺雄獅的力士參孫,其神力來自于頭發,之后他被非利士的女子大利拉引誘,剪去了頭發,也就失去了全部的力量。
正月不剃頭,“二月二”便成了剃頭的好日子
“二月二”就這樣在民俗生活的自覺選擇中,成為了一個剃頭的吉日。
對現代社會來說,成年人剃頭已非禁忌,但剃頭時間的特殊性并未完全消失。如果考察整個新舊年更替期間的民間習俗,我們會發現關于“剃頭”,有著一個張弛錯落的內在節奏。
臘月末的幾天,在人們灑掃除塵、沐浴迎新的活動中,是包含了修整儀容的環節的,因此剃頭在年前就已經進行了一次。“正月不剃頭”,這是一項當下依然有人遵守的禁忌(尤其見于中國北方地區),一整個正月下來,吃喝娛樂、走親訪友、祈禱神靈的年算是徹底過完,人們重新回歸到日常的生活、生產之中。二月相當于新一年常態的開始,這是“頭”,一年吉利從頭始,于是正好趁著“龍抬頭”的吉日,從事與“頭”相關的行為,以表達對新年的美好祝愿——剃一下正月里長長了的頭發,正是再合適不過的事情。
當然“剃龍頭”首先還是給孩子理發。二月二剃頭,便是取“龍抬頭”的吉意,扶助幼兒的生命力的生長,并且望子成龍,祈盼孩子長大以后有出息。
再仔細想想,正月不剃頭,還有生活實際情況的因素在其中。正月是人們“安身靜體”過節的非常態時間,剃頭師傅也是歇業的,沒有人提供理發的服務。捱過了正月的禁忌,二月初始的這個剃頭吉日,就在民間俗信與生活實際的聯手制造之下產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