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 Identification是一款監測cpu信息的軟件,可以詳細為您監測出你的電腦cup處理器信息,需要的朋友可以來下載使用!
CPU Identification軟件介紹
CPU ID 展示全部可得到的關于你的計算機當今的信息處理器的信息.給的信息包括型號,信息處理器家庭,高速緩存尺寸,鐘速度和制造廠codename 等.信息被詢問加工者自己aswell 獲得,當在它上執行試驗.例如信息處理器codename 展示的一些信息,晶體管數,插座類型并且死尺寸從內部查找桌子中列舉.計劃可能對確定一臺計算機一瞥沒有必須在里面物理上看是什么有用.
cpu如何看性能
1.主頻、外頻和倍頻
主頻(CPU Clock Speed)也叫做時鐘頻率,表示在CPU內數字脈沖信號震蕩的速度。主頻越高,CPU在一個時鐘周期里所能完成的指令數也就越多,CPU的運算速度也就越快。
CPU主頻的高低與CPU的外頻和倍頻有關,其計算公式為主頻=外頻×倍頻。
外頻是CPU與主板之間同步運行的速度,而且目前絕大部分電腦系統中外頻也是內存與主板之間同步運行的速度,在這種方式下,可以理解為CPU的外頻直接影響內存的訪問速度,外頻速度高,CPU就可以同時接受更多的來自外圍設備的數據,從而使整個系統的速度進一步提高。
倍頻就是CPU的運行頻率與整個系統外頻之間的倍數,在相同的外頻下,倍頻越高,CPU的頻率也越高。實際上,在相同外頻的前提下,高倍頻的CPU本身意義并不大,單純的一味追求高倍頻而得到高主頻的CPU就會出現明顯的“瓶頸”(CPU從系統中得到的數據的極限速度不能夠滿足CPU運算的速度)效應,可想而知,這樣無疑是一種浪費。從有關計算可以得知,CPU的外頻在5~8倍的時候,其性能能夠得到比較充分的發揮,如果超出這個數值,都不是很完善。偏低還好說,不過是CpU本身運算速度慢而已,高了以后就會出現顯著的“瓶頸”效應,系統與CPU之間進行數據交換的速度跟不上CPU的運算速度,從而浪費CPU的計算能力。
2.制造工藝
早期的CPU大多采用0.5pm的制作工藝,后來隨著CPU頻率的提高,0.25pm制造工藝被普遍采用。在1999年底,Intel公司推出了采用0.18um制作工藝的PentiumⅢ處理器,即Coppermine(銅礦)處理器。更精細的工藝使得原有晶體管門電路更大限度地縮小了,能耗越來越低,CPU也就更省電。
3.擴展總線速度
擴展總線速度(Expansion—Bus Speed),是指微機系統的局部總線,如:ISA、PCI或AGP總線。平時用戶打開電腦機箱時,總可以看見一些插槽般的東西,這些東西又叫做擴展槽,上面可以插顯卡、聲卡、網卡之類的功能模塊,而擴展總線就是CPU用以聯系這些設備的橋梁。
4.前端總線
前端總線是AMD在推出K7 CPU時提出的概念,一直以來很多人都誤認為這個名詞不過是外頻的一個別稱。實際上,平時所說的外頻是指CPU與主板的連接速度,這個概念是建立在數字脈沖信號震蕩速度的基礎之上;而前端總線速度指的是數據傳輸的速度。例如100MHz外頻特指數字脈沖信號在每秒鐘震蕩1000萬次,而100MHz前端總線則指的是每秒鐘CPU可接受的數據傳輸量是lOOMHz×64bit÷8bit/Byte=800MB。就處理器速度而言,前端總線比外頻更具代表性。
5.內存總線速度
內存總線速度(Memory—Bus Speed)也就是系統總路線速度,一般等同于CPU的外頻。CPU處理的數據都由主存儲器提供,而主存儲器也就是平常所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