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圣誕節就要到了,到處都要開始張貼圣誕節相關的海報了,給大家帶來圣誕節創意海報素材,多張高清精美的圣誕節海報素材,還帶有圣誕節掛飾掛件裝飾素材哦。
圣誕節創意海報素材
圣誕節簡介
圣誕節(Christmas)又稱耶誕節,譯名為“基督彌撒”,它源自古羅馬人迎接新年的農神節,與基督教本無關系。在基督教盛行羅馬帝國后,教廷隨波逐流地將這種民俗節日納入基督教體系,同時以慶祝耶穌的降生。但在圣誕節這天不是耶穌的生辰,因為《圣經》未有記載耶穌具體生于哪天,同樣沒提到過有此種節日,是基督教吸收了古羅馬神話的結果。
大部分的天主教教堂都會先在12月24日的平安夜,亦即12月25日凌晨舉行子夜彌撒,而一些基督教會則會舉行報佳音,然后在12月25日慶祝圣誕節;基督教的另一大分支——東正教的圣誕節慶則在每年的1月7日。
圣誕節也是西方世界以及其他很多地區的公共假日,例如:在亞洲的中國香港和澳門地區、馬來西亞、新加坡。
圣誕節歷史
起源
紀念耶穌出生
據說耶穌是因著圣靈成孕,由圣母瑪利亞所生的。神更派遣使者加伯列在夢中曉諭約瑟,叫他不要因為馬利亞未婚懷孕而不要她,反而要與她成親,把那孩子起名為“耶穌”,意思是要他把百姓從罪惡中救出來。
當馬利亞快要臨盆的時候,羅馬政府下了命令,全部人民到伯利恒務必申報戶籍。約瑟和馬利亞只好遵命。他們到達伯利恒時,天色已昏,無奈兩人未能找到旅館渡宿,只有一個馬棚可以暫住。就在這時,耶穌要出生了。于是馬利亞唯有在馬槽上,生下耶穌。后人為紀念耶穌的誕生,便定十二月二十五為圣誕節,年年望彌撒,紀念耶穌的出世。
羅馬教會設立
4世紀初,1月6日是羅馬帝國東部各教會紀念耶穌降生和受洗的雙重節日、稱為“主顯節”(Epiphany),亦稱“顯現節”,即上帝通過耶穌向世人顯示自己。當時只有那路拉冷的教會例外,那里只紀念耶穌的誕生而不紀念耶穌的受洗。后歷史學家在羅馬基督徒習用的日歷中發現公元354年12月25日頁內記錄著:“基督降生在猶大的伯利恒。”經研究,一般認為12月25日伴為圣誕節可能開始于公元336年的羅馬教會,約在公元375年傳到小亞細亞的安提阿,公元430年傳到埃及的亞歷山大里亞,那路撒冷的教會接受得最晚,而亞美尼亞的教會則仍然堅持1月6日主顯節是耶穌的誕辰。
12月25日本是波斯太陽神(即光明之神)密特拉(Mithra)的誕辰,是一個異教徒節日,同時太陽神也是羅馬國教眾神之一。這一天又是羅馬歷書的冬至節,崇拜太陽神的異教徒把這一天當作春天的希望,萬物復蘇的開始。基于此原因,羅馬教會選擇這一天作為圣誕節。這是教會初期力圖把異教徒的風俗習慣基督教化的措施之一。后來,雖然大多數教會都接受12月25日為圣誕節,但又固各地教會使用的歷書不同,具體日期不能統一,于是就把12月24日到第二年的1月6日定為圣誕節節期(Christmas Tide),各地教會可以根據當地具體情況在這段節期之內慶祝圣誕節。自從12月25日被大多數教會公認為圣誕節后,原來1月6日的主顯節就只紀念耶穌受洗了,但天主教會又把1月6日定為“三王來朝節”,以紀念耶穌生時東方三王(即三位博士)來朝拜的故事。隨著基督教的廣泛傳播,圣誕節已成為各教派基督徒,甚至廣大非基督徒群眾的一個重要節日。
發展
眾所周知,圣誕節是為了慶祝耶穌的出生而設立的,但《圣經》中卻從未提及耶穌出生在這一天,甚至很多歷史學家認為耶穌是出生在春天。直到3世紀,12月25日才被官方定為圣誕節。盡管如此,還是有一些東正教把1月6日、7日定為圣誕節。
圣誕節本是宗教節日。十九世紀,圣誕卡的流行、圣誕老人的出現,使圣誕節開始漸漸流行起來。圣誕慶祝習俗在北歐流行后,結合著北半球冬季的圣誕裝飾也出現了。
十九世紀初發展至中葉,整個歐洲、美洲開始過起了圣誕節。并衍生出了相應的圣誕文化。
圣誕節傳播到亞洲是在十九世紀中葉,日本、韓國、中國等都受到了圣誕文化的影響。
改革開放后,圣誕節在中國傳播地尤為突出,至二十一世紀初,圣誕節有機地結合了中國當地習俗,發展日趨成熟。吃蘋果、帶圣誕帽、寄送圣誕賀卡,參加圣誕派對,圣誕購物等成了中國人生活的一部分。
- PC官方版
- 安卓官方手機版
- IOS官方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