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為您提供的全國疫情防控思政大課心得體會共有23頁,15篇,共有1萬二千多個字,目前為止在全網應該是比較全面了,希望給您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疫情防控思政大課心得體會怎么寫
1、認真聽四位大師講課
2、對各位老進行了解
3、多看當前疫情相關的新聞
疫情防控思政大課通知
為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優勢轉化為支持防疫斗爭的強大力量,引導廣大學生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定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打贏這場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的信心和決心,深刻認識中國抗疫彰顯的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3月9日14:30至16:00,教育部社科司與人民網聯合組織“全國大學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課”。
疫情防控思政大課四大名師回顧了解
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艾四林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一門創新性很強的課程,涉及到人文、社會、科學各個方面,(要)與時俱進地、不斷地去將我們黨的創新理論,特別是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透、講清楚。所以這個是我們的課程內容顯得更加豐富,更加與時俱進。所以我們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就要朝著這個方向去改革、去創新。
中國人民大學秦宣:疫情大考告訴我們什么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秦宣教授結合《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教學,以《疫情大考告訴我們了什么》為題,分析了疫情大考帶給我們的四點啟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中國共產黨是最高領導力量,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完全可以轉換為治理效能;面向未來,必須通過推進國家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高風險化解能力。
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王炳林:總結歷史經驗 增強必勝信心
在直播中,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王炳林結合《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必修課教學內容,以《總結歷史經驗,增強必勝信心》為題進行講述。王炳林指出,回顧近代以來的歷史,每逢危機關頭,中國人民都激發出偉大的愛國情懷和無窮的斗爭力量。我們要汲取歷史的智慧,取得抗疫斗爭的最后勝利。
王炳林談到,我們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善于總結歷史經驗,汲取歷史智慧,更好地走向未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經歷了太多太多的磨難,付出了太多太多的犧牲。有外敵入侵、自然災害等等。我們常說多難興邦,每當這種危機關頭,都能激發偉大的愛國情懷和無窮的斗爭力量。
王炳林談到,人類和瘟疫的斗爭從來沒有停止過。據歷史記載,從西漢以來的2000多年,中國古代先后發生了300多次瘟疫流行。經常十年一大疫,三年一小疫。世界也是如此。比如14世紀中葉的歐洲爆發了黑死病,導致了5000多萬的死亡,占當時人口的三分之一。1918年,流感從歐洲蔓延到全世界,奪取幾千萬人的生命。中國古代也有兩次大規模的瘟疫,一次是在東漢末年到三國初年,瘟疫大爆發,再加上戰亂,人口驟減,由當時六千多萬人減少到一千五百萬人以下。第二次是在明代末年到清朝初年,導致數千萬人的死亡。近代以來,從1910年到1911年,在中國的東北地區爆發了大規模的鼠疫,奪去了6萬多人的生命。應該說,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從來沒有停止過和疾病的抗爭。
王炳林介紹到,新中國成立以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的衛生防疫事業開辟了新的道路。1950年8月,新中國第一次召開了全國衛生會議,確立了“預防為主”、“團結中西醫”的衛生工作方針;1951年,中共中央專門發出了關于加強衛生防疫和醫療工作的指示,對全國防疫工作作出全面部署。1952年12月,毛澤東專門為第二屆全國衛生工作會議題詞,“動員起來講究衛生,減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敵人的細菌戰”。
幾十年來,國家大力推行預防接種、持續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建立全國性的衛生防疫體系,健全了傳染病預防的法律法規,積極開展像鼠疫、血吸蟲、瘧疾、麻風、結核、艾滋病等專項防治。1961年我國基本消滅了天花,2000年實現了消滅脊髓灰質炎,許多傳染病發病降到歷史的最低水平。在這次抗擊疫情之前,我國曾經有過兩次較大規模的抗瘟疫斗爭:一次是1958年消滅血吸蟲病,毛澤東專門寫了七律二首《送瘟神》,其中有一句大家很熟悉,就是“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毛澤東用詼諧的詩句表達了興奮之情和豪邁之氣。另外一次是2003年抗擊非典的勝利。非典疫情爆發的時候,面對當時也是世界醫學界一無所知的新型傳染疾病,人們有一個逐漸的認識過程。在黨的領導下,全國人民眾志成城,取得抗擊非典的勝利,也促進了我國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的建設。目前的抗擊疫情也是把傳統的有效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有機結合,早發現、早隔離,控制傳染源,加強救治。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全國人民萬眾一心,同舟共濟,防控措施非常有力,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王炳林指出,正如恩格斯所說的“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巨大的歷史進步為補償的”,歷史進步的前提是善于化危機為機遇,認真總結經驗教訓,汲取歷史的智慧。中華民族從磨難中奮起帶給我們寶貴的啟示。
中央財經大學馮秀軍教授“微言教育”開講:《中國“戰疫”中的偉大團結精神》
課程介紹:這場抗擊疫情的人民戰爭,展示了中國“戰疫”中的偉大團結精神,驗出了中國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真金”。
馮秀軍 中央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這場“戰疫”是一場人民戰爭,靠的就是具有偉大團結精神的中國人民
“群”的力量
兩千年前的荀子提出一個重要的問題:“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他的答案是:“人能群,而彼不能群。”創造武漢大決戰奇跡、中國“戰疫”奇跡的,正是這“群”的力量。
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族團結精神”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有很多詩歌、成語、典故,它們都是中華民族團結精神的生動寫照。成語如:唇齒相依、肝膽相照、同舟共濟、同甘共苦、守望相助……古語如:人心齊,泰山移;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最具知名度的詩詞,莫過于《詩經》的《秦風·無衣》篇所言:“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豈曰無衣,與子同澤……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生動表達了先人們同甘共苦、生死與共的濃烈情感。
- PC官方版
- 安卓官方手機版
- IOS官方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