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毛中特高頻考點: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這里是一個可以編輯的PPT電子版,可以幫助用戶更好以及以及展示都是沒有問題的,而且是最新版的,有需要的話就可以直接下載了。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第一,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堅持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在發揮好政府治理作用的基礎上,健全利益表達、利益協調、利益保護機制,引導群眾依法行使權利、表達訴求、解決糾紛,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
第二,改進社會治理方式。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體現的是系統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綜合施策。堅持系統治理,加強黨委領導,發揮政府主導作用,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面參與。堅持依法治理,加強法治保障,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堅持源頭治理,標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網格化管理、社會化服務為方向,健全基層綜合服務管理平臺,及時反映和協調人民群眾各方面各層次利益訴求。堅持綜合治理,樹立法治思維,強化道德約束,規范社會行為,調節利益關系,協調社會關系,解決社會問題,努力實現法安天下、德潤人心。
第三,加強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機制建設。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特別是涉及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矛盾,是保持社會安定團結良好局面的關鍵。完善社會矛盾排查預警機制,提高對各類社會矛盾的發現預警能力,及時排除、化解、處置各類矛盾風險。健全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對直接關系群眾切身利益且涉及面廣、容易引發社會穩定風險的重大決策事項,要將風險評估列為必經的前置程序和剛性門檻。完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積極推動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工作體系形成。改革信訪工作制度,建立涉法涉訴信訪依法終結制度。
第四,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人是社會的主體。一個社會是否文明進步、安定和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更加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著力促進公民道德素質的提升。推動全社會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良好風尚。完善懲惡揚善機制,培育風清氣正的社會氛圍。加強教育、心理等手段的綜合運用,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
第五,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社區是黨和政府聯系、服務居民群眾的“最后一公里”,社會治理的重心要向基層下移落到城鄉社區。社區服務和管理能力越強,社會治理的基礎就越實。要盡可能把資源、服務、管理放到社區,使社區有職有權有物,更好為群眾提供精準高效的服務和管理。要加強城市常態化管理,聚焦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狠抓城市管理頑癥治理。要加強人口服務管理,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促進入口有序流動,控制人口總量,優化人口結構。加強創新農村社會治理,重視化解農村社會矛盾。
“創新社會治理”究竟該從何下手?
聚焦兩會 創新社會治理
兩會年年開,年年不一樣。2020是“創新社會治理”之年,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社區服務功能。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是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關于如何才能創新社會治理,創新社會治理又該如何展開呢?代表委員從不同角度提出意見建議。
全國政協委員崔玉英建議:加大力度扶持一批“互聯網+民生”“互聯網+服務”平臺項目。以社區治理作為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切入點,開設公共服務表達渠道,加強向社區賦能,強化社區信息支撐,不斷豐富智慧社區功能及應用場景。
全國政協委員胡仲軍建議:加強社區網格管理的數字化建設,實現社區內各單位公共信息資源的開放、共享,努力建成管理規范、服務高效的和諧社區。建立居民基本信息數據庫并適時更新、動態管理。建立社區居民服務平臺,整合有關服務以及生活用品配送、健康服務等功能,為居民提供及時、易操作、個性化的服務,讓數字多跑腿、群眾少跑路。
全國政協委員歐宗榮建議:應注重發揮居民主體作用,引導居民走出“小家”、共建“大家”。注重發揮公益類社會組織的支持補充作用,強化政策引導,對在社區開展為民服務、養老照護、公益慈善等活動的社區社會組織,降低準入門檻,提供購買服務、場地保障等方面支持。
全國政協委員傅川強調,未來社區治理更為復雜、更精細化,壓力也更大,必須為基層社區工作者找到提升效力、效能的辦法。區塊鏈技術可將無法通過中心化手段組織起來的各種主體組織在一起。這一特性正好與社區主體多元化相匹配,能夠為以黨建為引領的多維度基層社區治理提供專業化、一體化的信息支撐平臺。
由此可見,創新社會治理的根本問題,既要保證源頭治理“矛盾不上交”,以防為主“平安不出事”,還需要改革創新“服務不缺位”。
對于公安部門,就要加強基層基礎建設,服務下沉、保障前移,推動警力駐守在街頭、巡控在街頭、服務在街頭。
因此,區別于社區警務和流動警務,針對警情、地域、交通、人口疏密、場所行業等情況因素,選擇案件事故多發區域、交通要道交匯處、商業繁華地段、人員密集場所和黨政機關等重點部位附近,建立納入信息化指揮體系的二十四小時警務工作站,震懾預防犯罪、促進治安防范、捍衛社會秩序,成為公安機關提高社會治理和服務水平的重要手段。
- PC官方版
- 安卓官方手機版
- IOS官方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