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實用的字典查詢工具,漢字字典通app幾乎收錄了所有的漢字,有多種注釋和相關搜索,可以根據拼音、部首、筆畫進行查找。
【全面的字庫】
- 收錄近6萬漢字,包含常用字7000多個
- 支持中文,單字,拼音,五筆,筆順,部首查字
- 涵蓋組詞、成語、詞典、近反義詞等多條目
【貼心的功能】
- 支持百度搜索,聯網查詢百度詞典,內容更全面
- 支持添加喜歡的成語、詞組到收藏夾
- 支持一鍵分享到微信,分享給好友
左形右聲:情、憶、哼、獷、構、描……
右形左聲:期、戰、鸚、鳩、領、飄……
上形下聲:宇、笆、霧、草、景、符……
下形上聲:盂、貨、娶、基、裘、盒……
內形外聲:聞、問、悶、瓣、辮、辯……
外形內聲:園、囤、病、衷、閣、匣……
形占一角:疆、騰、栽、裁、載……
1.圖解識字法
所謂圖解識字法,是指利用圖畫(簡筆畫、貼畫等)幫助識記字形的一種方法。此方法主要適用于象形字。用此法識字,既有趣,又能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如:“日、月、水、火、山、石、田、土”等最簡單的象形字,都是實物的象形,筆畫簡單,與圖畫接近,學習這類漢字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讓孩子們模仿古人造字:畫畫大山的“山”是什么樣?說說“田”怎樣寫,大家造字、說字興趣濃厚,同時從中體會到以形象造字的成就感,而且也利用字形識記了字。
2.猜謎識字法
顧名思義,猜謎識字法是利用編謎語和猜謎語的方法,幫助學生識字的一種方法。此方法適用于間架結構相對比較簡單,每個部件之間有一定聯系的漢字。通過猜謎語來鞏固已學的知識,既可調動積極性,又可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如: “一口咬掉手尾巴”(告);“一點一橫,叉叉頂門。”(文)等,根據字形的特點用謎語幫助識字,更能激發學生的情趣,活躍學生的思維,學生在“猜”的過程中,很自然地就理解和掌握了3.字形和字義。
編兒歌和順口溜識字法
此方法是利用編兒歌和順口溜來幫助學生識字的一種方法。這種通過形象化的語言幫助學生識字的形式,是容易被學生接受的,它能讓學生在興趣盎然,輕松愉快中識字。如:一個人,他姓王,口袋里裝著兩塊糖(金);“一人膽子大,敢把大王壓”(全);“兩個小兒土上坐”(坐);“兩人為從”“三人為眾”“三木為森”“不正為歪”“小土為塵”“上小下大為尖”。兒歌和順口溜識字的方法,幽默風趣,富教于樂,易學易記,既能展現語文的趣味性,又能提高識字的效果。如學“愛”字念:“爪字頭,平寶蓋,小朋友真可愛。“小小鉛筆尖尖頭,上小下大要記牢(尖);小朋友們要坐直,身體不正就要歪(歪);大口媽媽等小口,小口要回家(回)??”。
4.編故事識字法
編故事識字法,就是把漢字的幾個部件利用故事巧妙地聯系起來,幫助學生識字的一種方法。此方法適用于識記字形復雜的字。多數漢字是由幾個部件組成的,如果發揮想象,把幾個部件巧妙地聯系起來,讓一個個抽象的字變成一個個生動的小故事,這樣既使枯燥抽象的筆畫變得富有靈氣,又給識字增添了趣味性。如:“滅”字(發生火災時,用水去澆滅);“游”字(有一個戴著泳帽的小孩子正在方形的泳池里游泳);“左”字(左邊的人在認真工作);“右”字(右邊的人在大口吃東西)。這樣一想,這些字就會深深地印在腦子里,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這一刻也得到了發展。
5.部件識字法
所謂部件識字法,即是利用已學過的熟字部件,通過“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換掉字的偏旁,幫助學生識字的一種方法。此方法主要適用于形聲字和部件相同的字。如,記憶請、情、清,利用已學過的“青”字加上“氵”就成了“清”,再聯系“清澈的河水”就知道了“清”與“水”有關,又理解了字義,“請”,人要用嘴,所以就有一個言字旁;情,與心情有關,所以加上“豎心旁”。利用形聲字的聲旁和形旁識記字,既利于掌握漢字的聲,又利于掌握漢字的形和理解漢字的義。
漢字又稱中文,是漢語的記錄符號。
與英文、印地文、俄文等表音的字母文字不同,漢字是典型的意音文字。與拼音文字單詞的單音或多音表義不同,漢字一般單字單音表義。
現存最早的漢字是約公元前1300年殷商時期的甲骨文,稍后出現了金文,西周時演變成大篆,再到秦朝的小篆統一六國文字,秦末出現隸書,西漢出現草書,東漢出現楷書和行書。 甲骨文、金文、篆書筆畫連續婉轉,到了隸書的筆畫變得橫平豎直,成了純粹的方塊字,便于書寫,成了古今漢字的分野。
漢字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是全球使用時間最長沒有出現斷層的文字,漢字是古人象形表意造字唯一傳承至今并碩果僅存的文字。漢字的衍生文字越南喃字、西夏文、女真文、契丹文等已消亡,日文只是部分保留漢字。現代漢字分為繁體字和簡化字。
漢字演變
經歷階段
漢字主要起源于記事的象形性圖畫,象形字是漢字體系得以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后來的演變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歷程,經歷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階段,都在使用楷書,但仍未完全定型。
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國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于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
發現有大約15萬片甲骨,4500多個單字。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到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內容,而且涉及天文、歷法、醫藥等科學技術。從甲骨文已識別的約1500個單字來看,它已具備了“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現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中國商代和西周早期(約公元前16~前10世紀)以龜甲、獸骨為載體的文獻。
金文
金文是指鑄刻青銅器上的文字,也叫鐘鼎文,始于殷商時期。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鐘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所以,鐘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鑄在或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
所謂青銅,就是銅和錫的合金。中國在夏代就已進入青銅時代,銅的冶煉和銅器的制造十分發達。因為周以前把銅也叫金,所以銅器上的銘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為這類銅器以鐘鼎上的字數最多,所以過去又叫作“鐘鼎文”。
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滅六國,約1200多年。金文的字數,據容庚《金文編》記載,共計3722個,其中可以識別的字有2420個。
銅器上的銘文,字數多少不等。所記內容也很不相同。其主要內容大多是頌揚祖先及王侯們的功績,同時也記錄重大歷史事件。如著名的毛公鼎有497個字,記事涉及面很寬,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 。
大篆
大篆
大篆為漢字書體的一種。相傳為周宣王時史籀所作,故亦名籀文或籀書。 秦時稱為大篆,與小篆相區別。大篆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戰國時期行于秦國。字體與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構形多重疊。代表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王時的太史籀所書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傳最早的刻石文字,為石刻之祖。
小篆
小篆
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統一文字,這種文字就是小篆。通行于秦代。形體偏長,勻圓齊整,由大篆衍變而成。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稱:“秦始皇帝初兼天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今存《瑯琊臺刻石》、 《泰山刻石》殘石,即小篆代表作。秦權上刻制的小篆,據說是李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后,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創制的統一文字漢字書寫形式。一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但由于其字體優美,始終被書法家所贊美。又因為其筆畫復雜,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隨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偽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書,直到封建王朝覆滅,近代新防偽技術出現。康熙字典上對所有的字還注有小篆寫法。
隸書
隸書碑刻作品
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書寫速度更快,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
"隸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文書的小官吏。隸書相傳為秦末程邈在獄中所整理,去繁就簡,字形變圓為方,筆劃改曲為直。改"連筆"為"斷筆",從線條向筆劃,更便于書寫。
隸書強化了漢字的記號功能,削弱了象形功能,對漢字的改變很大,成為古今文字的分水嶺。隸書為后來的派生出草書、楷書、行書奠定了基礎。
隸書分秦隸(古隸)和漢隸(今隸)。隸書的出現,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
楷書
歐陽詢楷作品
楷書又稱正書,或真書,始于東漢。其特點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
初期楷書仍殘留極少的隸筆,結體略寬,橫畫長而直畫短。在傳世的魏晉帖中,如鍾繇的《宣示表》、《薦季直表》、王羲之的《樂毅論》《黃庭經》等,可為代表作。觀其特點,正如翁方綱所說:“變隸書之波畫,加以點啄挑,仍存古隸之橫直”。
楷書到唐代發展到高峰,楷書的名家很多,如“歐體”(唐·歐陽詢)、“虞體”(唐·虞世南)、“顏體”(唐·顏真卿)、“柳體”(唐·柳公權)、“趙體”(宋元·趙孟頫)等。
楷書到了宋代,出現了“宋體”,現代印刷的宋體、黑體、仿宋等字體都屬于“楷書”。
草書
草書是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字體。始于漢初,當時通行的是草隸,即草率的隸書,后逐漸發展,形成一種具有藝術價值的章草。至漢末,相傳張芝脫去了章草中保留的隸書筆畫形跡,上下字之間的筆勢,往往牽連相通,偏旁相互假借,成為今草,即一般所稱草書,字的體勢一筆而成。到唐代的張旭、懷素,宋代的米芾將今草寫得更加放縱,筆勢連綿回繞,字形變化繁多,成為狂草。草書為書法家所常用。
章草筆劃省變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國時期吳國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
今草不拘章法,筆勢流暢。代表作如晉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
狂草出現于唐代,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筆勢狂放不羈,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從此草書只是書法家臨摹的書法作品。代表作如張旭《肚痛帖》、懷素《自敘帖》。
行書
行書作品
行書大約是在東漢末年產生的,是介于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可以說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它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于辨認而產生的。筆勢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要求楷書那樣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代表人物:“二王”:王羲之,王獻之。
1、字典數據更新;
2、修復已知bug。
修復了已知問題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