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戲是經典的模擬玩法,玩法上面有點類似植物大戰僵尸,而且里面的原型很多都是大家熟悉的,在游戲之中你需要運用技巧攻略,通過合理的搭配輕松射擊體驗更多熱血玩法!
1、植物可以通過購買來進行解鎖,越來越具有挑戰難度的關卡需要運用更加神奇的植物來進行戰斗;
2、在游戲之中能夠帶來非常爽快的戰斗玩法,帶給每個挑戰者精彩多多的防御作戰;
3、場景的變化也會帶來很獨特的經歷,帶來不一樣的闖關經歷,每一次的冒險都有很多驚喜。
1、還是玩家們熟悉的那個農場,但是自己卻成為了這里的主人,對于農場里的一切自由管理。
2、現在你的任務就是要去種植物,一定要趕在僵尸來臨之前,把你的植物種植好才行。
3、僵尸來了大戰就開始了,盡情操控你的植物們,擺布各種不同的陣容對抗僵尸。
1、暢游在植物的世界中,你可以隨心所欲地去合成植物,所有的玩法都很歡樂。
2、隨時僵尸等級越來越高,玩家需要高等級的植物才能夠對付它們,努力地去消滅僵尸吧!
3、在游戲中去建設自己的農場,除了擁有金幣收益之外,還會有紅包等你來隨機領取。
對于清朝志怪小說比較了解的人, 一定會注意到其中有很多關于僵尸的記載。
比如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的《尸變》、《噴水》篇目,都是關于僵尸的,也是其中最恐怖的幾章。
袁枚《子不語》中關于僵尸就記載得更多了,什么《僵尸抱韋馱》、《僵尸夜肥晝瘦》、《焚尸》…..數不過來。
到了今天,像五通神、山魈這些傳統妖怪已經漸漸沒、不為人知,但僵尸仍然擁有很大的知名度。
甚至可以說是與狐妖并列為中國最廣為人知的兩類妖怪了。
但是許多人對僵尸其實還存在不小的誤解,比如,僵尸的歷史淵源、類型劃分等等。
關于這些問題,我會在文章中系統性地整理出來(部分圖片可能有些驚悚,閱讀本文前請先做好心理準備):
和狐妖、骷髏這些經典妖怪比起來,僵尸的歷史其實很短。
在清朝以前,“僵尸”的意思就是單純地指“僵硬的尸體”,今天我們通常所說的一蹦一跳的“僵尸”,直到明末清初才真正誕生。
要想了解僵尸的歷史,得先講講旱魃。
今天的很多網絡小說都會把旱魃歸入為僵尸的一種,但兩者最初的含義卻大不一樣。
旱魃雖然是僵尸形象產生的一個重要來源,但僵尸和旱魃聯系在一起,其實是很晚的事情了。
在清朝以前,旱魃和“尸體”、“尸變”這些僵尸身上的典型特征都毫無關聯。
《詩經》中有記載:“旱既大甚,滌滌山川。旱魃為虐,如惔如焚”,這里提到的旱魃只有干旱、熱、焚燒這幾個特性。
還有上古神話中的天女魃,也和僵尸毫無聯系。
《山海經大荒北經》記載:
“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魃不得復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為田祖。魃時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決通溝瀆。”
大致意思就是:
黃帝和蚩尤大戰,蚩尤請來風伯雨師,呼風喚雨,困住了黃帝大軍。黃帝遂令天女魃下界,天女魃來到陣前施展神力,發出大量的光熱,使得風雨迷霧頓時消散。黃帝也因此而擒殺了蚩尤。魃建立了奇勛,但也喪失了神力,再也不能回到天上,她所居的地方終年不雨。
可以看到,不管是《詩經》還是《山海經》中,“旱魃”都只是一種可以招致旱災的生物,與僵尸搭不上邊。
“旱魃”的形象是幾經流變,才一點一點地與僵尸重合的。
在秦漢時,旱魃具有神怪二重的屬性,人們一方面把她當作天女來崇拜,另一方面又因為其帶來干旱的屬性而畏懼、厭惡她。
漢朝之后,旱魃逐漸被剝去了神格,性別特征被剝奪,最后變成了一種邪惡的妖怪形象。
比如孔穎達在給《詩經》中的“旱魃”注釋時就引用了《神異經》中的記載說道:
“南方有人,長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頂上,走行如風,名曰魃。所見之國大旱,赤地千里。一名旱母。”
但其實《神異經》描述的是一種叫做“格子”的妖怪,孔穎達把它與旱魃混為一談,代表了當時之人對旱魃的主流看法。
隨著旱魃的流傳度越來越廣泛,民間也由此興起了一種叫做“斬旱魃”的活動(至今部分地區仍然有此習俗)
斬旱魃一般是雩祭(求雨儀式)中的一個環節,民眾希望在雩祭中通過日曬、水淹、虎食等方式來驅趕旱魃。
比如張衡《東京賦》就有:
“囚耕父于清泠,溺女魃于神潢”
一些史書中也開始捕風捉影,甚至留下了捕獲喊旱魃的記載。
《北史·齊本記下》:
夏五月,大旱,晉陽得死魃,長二尺,面頂各二目。
注意史書中的記載:“長二尺,面頂各二目”
說明,至少到這個時候,世人眼中的旱魃還只是一個身高半米、頭頂長著一對眼睛的小鬼形象,和僵尸完全不搭邊。
但到了明清之后,旱魃就與僵尸的聯系越來越密切了:
這時人們開始認為旱魃其實就是一些剛死不久的尸體,變為旱魃的死人尸體不腐爛,墳上不長草,墳頭滲水,旱魃鬼會夜間往家里挑水。
只有燒了旱魃,天才會下雨。
《明史》中就有記載,每遇干旱,百姓們便發掘新葬墓冢,將尸體拖出,殘其肢體,稱作“打旱骨樁”。此種風俗后來在民間越來越盛,且由“打旱骨樁”發展為焚燒尸骨。
因為打旱魃經常要掘墓發冢,嚴重影響社會治安和道德風化,所以官府歷來都嚴禁打旱魃,但始終未能禁絕:
《大清律例·賊盜·發冢》就有一例:
清嘉慶九年,高密久旱不雨,有人發現年初病故的村民李憲德墳土潮濕,便紛傳李死后變成了旱魃。
各村民眾不顧李家阻攔,刨墳開棺,見李的尸體尚未腐爛,更加確信李就是旱魃,不由分說將尸體燒毀。
李家將掘墓者告上公堂。此案無成例可循,最后刑部將領頭人仲二以“發冢開棺見尸律”將領頭人判處“擬絞監候”,此案才得以了解。
至于說,旱魃為什么和僵尸扯上關系,原因或許得上溯到宋代,最晚不過宋代,就有一些道士、術士提出僵尸能夠吸水的說法。
《夷堅志》中的《劉子昂》篇目就記載了:
劉子昂為鬼妾所惑,便請來道士尋找鬼妾尸體,道士將水潑在地上,發現有一個地方的水干得特別快,便將其掘開,果然發現里面就埋著一具僵尸(這里的僵尸僅指僵硬的尸體)
僵尸吸水的說法或許正是發源于這一時期。
因為僵尸能吸水、旱魃能致旱,所以后人便將僵尸和旱魃混為一說了,這兩個名詞開始漸漸重疊。旱魃不再是小鬼形象,而是擁有了僵尸的外形,僵尸也不再是指僵硬的尸體,而是和旱魃一樣的邪物。
到了明清時期,僵尸旱魃之說越來越興盛,并且大量出現在小說怪談之中。許多人都曾在書中對僵尸進行了詳細分類。
其中以袁枚《子不語》中的劃分最為有名。
袁枚將僵尸劃分為許多等級,分別是:
1.紫僵:紫僵一般是指死后不久的僵尸,孤因而身體呈現出淡紫色,紫僵無法自由行動,屬于僵尸的不完全形態。
2.白僵:尸體呈白色,這種僵尸很好對付,他行動遲緩,怕光,也怕火,怕水、怕雞、怕狗、甚至怕人。
3.綠僵:尸體散發出的尸氣和僵尸的身體為綠。和白僵相比,跳躍極快,不怕人,不怕家畜,唯獨只怕陽光。
4.毛僵:尸體身上長出毛發,是出了名的銅皮鐵骨,修為越高,身體越結實。行動敏捷,躍屋上樹,縱跳如飛,開始不畏懼凡火,甚至還不畏懼陽光。
5.飛僵:飛僵顧名思義,就是會飛的僵尸,一般都是修煉千年之久,這種僵尸極其厲害,不僅不懼陽光和刀劍,還會使用法術,一般的道士無法將其降服。
6.游尸:會隨著月氣因時節移動,居無定所。
7.伏尸:千年不朽的尸體,無法移動(聽起來似乎并不厲害)
8.不化骨:人死后身體某些部位因為精神灌注而使其部位尸骨不化,這一塊不化的骨頭便被稱為不化骨,色黑如磐石,如果久得日月精氣,也會為禍人間。
其中,游尸、伏尸和不化骨雖然一般被視為僵尸,但準確的來說應該是骷髏。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