鏖戰三國國戰版領銜微操卡牌燃情來襲,重現了一個激情澎湃,波瀾壯闊的歷史時期,再次燃起廣大玩家心中的那個三國夢,摒棄無腦站樁對抗,硝煙亂世,一路征殺,集英雄助陣,匯豪杰撐場,各路英雄大戰連放熱血重燃,快來加入這場指尖的戰斗吧。
1、陣容搭配、城市建設、資源掠奪等多種戰略玩法。
2、帶你體驗三國沙場的針鋒相對。攻城、國戰、跨服PK。
3、全新上線的三國時期背景題材策略戰爭手游。
4、可以招募各種三國武將,開啟全新的三國冒險之旅。
5、全新即時卡牌對戰系統,恢弘壯麗的全3D場景。
6、獨創的沉浸式劇情體驗,啼笑皆非的三國野史。
1、暴擊的作用:
暴擊,對大家來說都是一個不陌生的字眼,相對于其他游戲不同。
這里面的暴擊,是增加“200%”的效果,并且對每個目標單獨計算概率。(就是遠離對敵方造成10萬傷害,暴擊后直接變成造成20萬傷害)
與之對應的,就是抗暴,每1%的抗暴能減少對方1%的暴擊幾率。
游戲中暴擊的上限是沒有的,抗暴的上限也是無上限的。如果能達到100%必暴擊,則就不用再追求暴擊寶石。
2、暴擊的來源:
暴擊是可以通過神兵鑲嵌暴擊寶石來獲得的,但是抗暴寶石的效果比暴擊寶石好很多。
PvE中的暴擊:
如果普通攻擊暴擊,可以獲得“200%”攻擊加成的效果。在怪物攻城中會很大的影響輸出。
PvP中的暴擊:
首先要提到的,就是你前軍的抗暴必須要大于對方的暴擊,否則當對方普通攻擊你能暴擊的話,就算你前軍不怕,這100士氣他拿來打你的中軍后軍也是不爽的。
PvP中的暴擊:
一般分3種,秒前軍流,秒中軍流,秒全軍流。
對于秒前軍流來說,暴擊沒什么用,因為對方的前將的抗暴往往是非常高的。
因此對于秒前軍流來說,中軍沒必要打暴擊寶石,可以打上抗暴寶石,到怪物攻城的時候再換上暴擊寶石增加輸出就是了。
暴擊寶石可以給那些能打到對方中軍后軍全家的將領身上。
對于秒中軍流和秒全軍流來說,暴擊就至關重要了。
因為對方的全軍和中軍很難堆滿足夠的抗暴,因此你的暴擊能發揮出很高的作用。
特別是高暴擊天賦的武將,強大的物理攻擊和高暴擊,對方的中軍可能還能承受1輪,但對方的后排因為都是法師,物理防御低下,打對方后排實在是非常給力。
而對抗對方高暴擊的秒中軍和秒全家流,就是要給重要武將堆上足夠的抗暴了。但是往往這很難,消耗的抗暴寶石比對方都要多。
3、如何節約抗暴寶石:
這就涉及到一個節約寶石的問題,如果你的前將抗暴已經比對方最高暴擊的將暴擊高了,就不用再往上堆了。
經常見到有些人的前軍堆到70多80多抗暴,但是他的對手往往暴擊也就40出頭,顯然這是一種浪費寶石的行為。
1.國戰任務有守護己方城池和攻下指定的城池,在國戰開放時間內殺死城池內的所有守衛軍,
攻城方勝利,國戰時間結束還有守衛軍,則守城方勝利。
2.完成守城任務或攻城任務,即可領取城池的占城獎勵。
3.每個城池內都會有對應的傷害排行和擊殺排行,有對應的排行獎勵。
4.國戰攻城失敗的國家會在國戰中有攻城BUFF加成,攻城BUFF會疊加,
攻城勝利則會減少一層BUFF加成。國戰守城失敗的國家會在國戰中有守城BUFF加成,
守城BUFF會疊加,守城勝利則會減少一層BUFF加成。每層BUFF可增加全屬性20%。
從黃巾起義,漢王朝頒布旨意讓各州招募人馬自保開始,漢王朝的中央集權制度就已經名存實亡了,天下又成為諸侯們的天下。但是,代表至高權力的皇位始終是有人垂涎的,那些拼死廝殺的將帥,哪一個心里都是懷揣著帝王夢的,只是有人可以忍住不走出那一步,有人卻不能。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我們一般都說袁術稱帝于197年,其實按稱帝的標準來說,講袁術稱帝真有點牽強,首先他還是遵從漢的國號,只不過自稱為仲家,而仲家的意思是亞軍的意思,排行老二,老大還是老劉家,但另一方面,袁術用的排場都已經是皇帝的級別的了,就這一點已經足以招來其他諸侯的一致打擊。很多文章談到這個時候的袁術,會說袁術只占有兩郡之地就稱帝,其實翻看史籍,當時袁術在諸侯中的實力是最強的,北面占據了淮河流域,西面直到荊州地界,占領的地盤大致就是后來吳國的領地,而大名鼎鼎的小霸王孫策不過就是手下的一名重要將領而已。此時北方的袁紹和曹操剛剛分家,一個忙著對付公孫瓚一個忙著屯糧和摸金,都是焦頭爛額的狀態。若不是袁術貿然稱帝,引來諸侯群起而攻之,史書估計要重寫。
那是什么讓袁術黑了心一定要稱帝呢?我想無非是兩樣東西,一樣是驕傲,一樣是野心。
袁術的驕傲由來已久:四世三公的榮耀是天下無雙的,自己嫡出的高貴身份也壓住了庶出的袁紹,在少年時,袁術可以毫無顧忌地喚袁紹為家奴,可見兩人在袁家的身份差別是多么大。《三國演義》雖然是杜撰小說,其中對于袁術的自大也是一點不肯放過,其形象除了妥妥的目中無人,還有驕橫跋扈包裹其中,是最著名的幾個反面角色之一。
至于野心,哪個諸侯沒有呢?當時要么是實力不濟,要么是名不正言不順,要么是已經掌握了皇帝沒有必要再冒天下之大不韙,誰也不似袁術左手握重兵,右手握玉璽,腳踏江淮富庶之地,背靠江南魚米之鄉。
不過昏了頭的袁術似乎還沒完全失去理智,他無論怎么威風八面還是聲明自己只做天下老二。其實,當時袁術手下有些溜須拍馬之輩曾攛掇袁術干脆稱帝算了,袁術的回答倒是讓人眼前一亮:曹操還在呢,這怎么可以呢!
不過袁術的行為還是造成了“天下共討之”的局面,呂布和孫策的反叛就是釜底抽薪——失去呂布就失去了江淮,失去了對抗北方袁紹和曹操的屏障;失去了孫策就意味著身后的大后方沒有了,這樣的局面下,恐怕就是諸葛亮和司馬懿兩個人都來火速加盟也不能成事了。
袁術最后投奔袁紹不成,病死在江亭,三國期間的第一次稱帝以失敗告終,但是這并不能阻止袁術身后人稱帝的野心,大伙只不過拿出小本本,把袁術的經驗教訓記了下來,以備不時之需。
大漢朝的第二次禪讓,讓王莽之流做我曹丕的墊腳石吧!
曹操有沒有稱帝的野心?我想肯定有,但是曹操沒有心思搞這個,他是個實用主義者,皇帝這個位置是虛的,卻要背負很多責任,曹操不需要這種牽絆,他承認漢獻帝的位置,其實更多是緩和廣大漢臣和漢民的對立情緒,為自己爭取時間去征服他們。而萬一自己脖子上掛了皇帝這塊招牌,有些事情做起來了,比如:摸金!
但是當曹丕登上魏王的位子,還有什么能阻止他呢?恐怕唯一的陰影就是當年袁術的失敗。
民心盡失這種事情曹丕是不愿意做的,于是華歆出頭,請劉協禪位于曹丕。我不清楚這個具體的過程,我也不覺得劉協是很痛苦地做這件事。前幾年看了《大軍師司馬懿》,里面這段禪讓的情節就很反歷史,但是很真實,劉協對曹丕說,自己這個皇帝每天都提心吊膽,聽到有人讓他禪位,他很高興,當晚就難得睡了一個好覺。他也求曹丕上位,自己這個傀儡就是可有可無的,大家何必再繼續裝蒜呢?
事實上,劉協最后的善終恰恰反哺了電視劇里的幾個點——1.劉協可能就是心甘情愿退下來的;2.曹丕一定承諾保證他的安全!
220年,也就是袁術稱帝后三年,曹丕終于在數十次婉拒之后坐上了皇位,他曾經想到王莽,那個無能之輩,千辛萬苦搞出了禪讓這一套得到皇位,卻治理不好國家,只能在歷史上留下罵名,我曹丕一定要創立千秋的基業,統一天下!
魏文帝曹丕上位后,馬上出臺一系列安撫天下,改革政局的措施,穩定了局面。魏國也在他的治理下更為強大。
無奈稱帝的背后,是求生存還是圖天下?
如果說三國諸侯中,有個人并不想稱帝,而是形勢逼迫著他稱帝的,這個人毫無疑問就是劉備。
劉備不稱帝的原因在于:不稱帝,自己是皇帝的叔叔,自己在維護皇帝利益的前提下,和曹操孫權進行對抗都是正義的,但是如果稱帝,自己馬上就是亂臣賊子,一天一地,誰都知道怎么選擇。
劉備漢室宗親的身份是很容易招來人氣的,而且祖上中山靖王生育力之強,也讓后人難于就其血統進行考證:中山靖王劉勝根據記載有100多個后代!但是皇帝的背書讓這種有些虛無縹緲的裙帶關系得到了官方肯定——我不知道劉協使用了什么手段最后和劉備認的親,或者劉協和劉備的關系只是相互利用——這天下有什么方式比皇帝喊一聲叔叔更能證明身份的呢?
所以劉協的退位對于劉備是一種沉重的打擊,這種打擊甚至可能等同于219年失去的關羽和荊州,而一旦劉備集團默認這種皇位禪讓關系,其最吸引人的正統性就會消失,那作為三足鼎立局面中實力最弱的一方,未來將注定一片黑暗。
所以此時稱帝,給老劉家續命似乎成了劉備唯一的選擇,不過即使是火燒眉毛,有些戲還是要做足的——劉備還是和曹丕一樣推辭了大約一年時間,最后才很不情愿地做了皇帝。
221年,劉備稱帝,國號自然還是漢!
為何張飛要蹲著?
當我們用RAP將你歌頌,你的隱忍又有幾個人能知道
君不見,軍赤壁縱野火鐵索連環!
也不見,御北敵聯西蜀長江上鏖戰!
繼遺志領江東,屹立于神州東南!
盡心力灑英血,展偉業劍氣指蒼天!
這幾句倒真的不是什么詩詞,而是洛天依的一首神曲《權御天下》中的歌詞。這個權,自然指的就是孫權啦!
222年劉備為關羽報仇,孫權求助于曹魏,得到吳王的封號,從此在對外關系中成為了曹魏的從屬,雖然這一行為主要是為了對抗當時劉備的進攻,可是,在兩個主要對手都稱帝的情況下,能做出這樣舉動的,確實是很能隱忍的。
然而更讓人沒想到的是,直到229年,孫權才稱帝,要知道,223年劉禪即位,那是劉備的兒子;226年曹睿即位,那是曹操的孫子;孫權在那兒,究竟在等一個什么樣的機會呢?
以政局來說,幾十年下來,江東已經逐漸平穩。孫家作為外來人逐漸滲入江東本土,取得了豪強和士族的一致擁護。以經濟民生來說,剿滅山越、水匪;增加農耕,吳國的國力逐步提升。只有在戰爭這方面,似乎還缺少一場可以證明自己的勝利,關鍵這場勝利不能是對于蜀漢的,而是必須是對曹魏的,因為擊敗曹魏就意味著可以拿走頭上那頂吳王的帽子。所以,稱帝前的那場石亭之戰,現在品味起來就顯得非常與眾不同了。
孫權的年紀遠小于劉備和曹操,熬死對手是一種很好的戰略,有意思的,孫權并不是唯一使用這種戰略的人,另外一個叫司馬懿的人也完成了這項壯舉!
此時出場是否有點違和?
讓兒子當皇帝的智慧只有高端人士才有?有時候恐怕不是智慧而是為難!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的時候70歲,那個時候他已經熬死了曹操、曹丕、曹叡,能阻止他的只有一個驕橫的曹爽,而事后誅滅曹爽三族的行為,等于也將曹家和夏侯家的勢力連根拔起了。
司馬懿死后,留給司馬師和司馬昭的局面就是一路坦途,數年之后,整個朝堂都是司馬家的附庸,司馬昭想登上皇位的難度系數是0,可是,司馬昭卻選擇了待在原位。
除了對于皇位的不感興趣之外,還有一道難題困擾著司馬昭,整個難題就是司馬家的子嗣繼承。
司馬師是司馬懿的嫡長子,有對家族事業無可爭議的繼承權,但是司馬師一生三個正妻,只有和原配夏侯徽有過女兒,一直沒有兒子,怎么傳宗接代成為問題。而司馬昭有兩個兒子,嫡長子是司馬炎,小兒子是司馬攸。司馬昭將司馬攸過繼給司馬師,這樣,司馬攸成為了司馬師的嫡長子,家族繼承的問題看似就解決了。
然而造化弄人,司馬師暴斃讓所有事情一團糟。當時的司馬攸只有10多歲,司馬昭幫助司馬攸管理政事成為唯一的選擇,但是這個過程,究竟是輔助侄子還是繼承兄長的事業就很難說了。
到了后期,司馬昭的成就已經完全超越了自己的兄長,成為司馬家當之無愧的當家人,而司馬攸因為司馬昭是親生父親,于情于理也不會去追究計較家長的位置。
但是,司馬攸可以無所謂,對于司馬昭,繼承就是個難題了,自己死后,究竟是讓自己的嫡長子司馬炎繼承家業,還是讓哥哥名義上的嫡長子司馬攸繼承呢?何況兩個都是親兒子!真是手心手背都是肉。
司馬昭自己并不想做皇帝,他想仿效的是自己的父親司馬懿,皇位對于那時的司馬昭就是塊招牌而已。但是他也知道他的兒子不會再有耐心繼續等下去,為了司馬家的利益,繼承人必須好好選擇。以之后事情的變化來說,選擇司馬炎還是非常合適的——司馬攸會順從司馬炎,但是司馬炎不可能順從司馬攸——司馬攸不但盡心輔助兄長,萬事以司馬家利益為重,而且在繼承這件最考驗人性的事情上,全程配合自己的父兄,沒有搞一點幺蛾子。
265年,司馬炎在司馬昭死后幾個月后接受了曹奐的禪讓,稱帝,創建晉朝,而司馬攸受封齊王。
三國時期的五次稱帝說完了。每個人稱帝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目的,都有顧忌。但是統一天下的野心始終都是在的,至于后人如何評說,不過就是一張紙幾行字,在皇權的巨大誘惑下,誰又會在意呢?最多就是把戲做做足,別有急不可耐的樣子,就算很好了!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