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啊三國上線送充值卡版是一款以三國戰爭為題材,萌系畫風的卡牌手游。再現亂世烽火,英雄為戰而生。在傳統卡牌回合對戰的基礎上,加入個性化主角,將各路三國英雄收歸麾下,一路成長為三國領主。創新休閑和戰斗結合的掛機玩法,解放雙手,照樣飛速升級。撩人心扉的超萌小蘿莉讓人蠢蠢欲動,流暢的動作,絢麗的畫面,必將為您帶來顛覆性的游戲體驗。
【海量武將,自由搭配】
數百名三國武將悉數登場,沒有強制的陣營劃分,你可以自由打造屬于你的三國陣容。
【燃情國戰,跨服爭霸】
激情的卡牌國戰,爭奪三國各大洲版圖;軍團招募,集結兄弟并肩戰斗!號令千軍萬馬,摧城拔寨,跨服爭霸。
【策略搭配,智勝群雄】
氪金大佬不可怕,就怕菜鳥有文化。天書,裝備,陣型,各類策略玩法用心搭配,用智商碾壓你的敵人。
1、每天的日常一定要做完哦,到不是為了日常獎勵,但是跟著日常順著做就不會漏掉每一部分產出
2、每天的桃子、體力丹一定要盡量吃滿,不要浪費,體力決定著獲得的經驗
3、每天的競技場次數要打滿,要一直保持自己在能挑戰的最高排名,因為競技場除了每天結算的積分意外還有時常積分產出,累積下來也是相當豐厚的
4、群仙屠龍一定不要錯過除了挑戰獎勵外還有排名獎勵(記住,永遠不會有那么多人打,怎么著都能混個排名獎勵的)
5、多加活躍好友,每日送禮可有體力可領,如果好友都是死人,誰去送你體力啊
6、觀星臺的每日觀星一定要搞,里面每天有將近100個突破丹、趙云碎片、金裝碎片外加其它零零碎碎的獎勵,那可是相當豐厚的。
7、每天都要多掃幾眼奪寶,有碎片就記得搶,哪怕搶來的寶物沒用也可以用來扔乾坤爐里分解得材料跟銀幣呢。
8、滅神殿每日兩次都要打完,會有大量的箱子跟鑰匙,全開完也會有一筆不小的收入呢。
9、副本里三星通關的體力丹不要著急吃,留在最需要的時刻,比如你忘記留體力丹和體力給精英副本的時候
10、精英副本一定要打,各種套裝各種橙色伙伴碎片,全靠他穩定產出呢。
11、好友副本千萬不要忘記打,精煉材料全靠它來產出呢。
12、沒事兒每天掃兩眼乾坤爐,沒用的伙伴碎片、裝備、寶物,該分解的就麻利兒分解,伙伴魂魄分解得魂蛋、裝備分解得洗煉石、寶物分解得精煉材料。所以沒事兒就去溜溜,絕對沒壞處。
13、杯賽記得每天要參加,還有競猜呦,銀幣培養丹,那是杠杠的產啊。。。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錢不夠花了。
14、還有各種商店記得沒事兒就去逛逛,跟淘寶一樣,時不時的就有好東西,預備好元寶、魂蛋、銀幣呦,不然小心碰到好東西卻買不到。
1、三國有毒你來創造,西游趣味你演繹,他們的組合絕對超乎你的想象力,讓你欣賞其中;
2、各式各樣的技能,夸張的表現出來,讓你沉浸在奇幻世界中,尋找大魔王盡情挑戰;
3、個性十足的章節玩法,還有各種試煉,裝備融合技能升級,讓你的英雄強大起來。
三國時期打仗,真的是將軍先陣前單挑,小兵再向前沖嗎?
《三國演義》《三國》各個版本都看了不知道多少遍,里面的陰謀詭計、陽謀韜略著實讓人興奮沉迷,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每次戰爭場面基本都是這樣的:
場景一:先是甲方將軍出場,大罵乙軍主公或領軍將領不仁不義,比如小時候偷雞摸狗、長大奪人妻女,再把你以前從事過的殺豬賣肉、挑糞放牛的職業侮辱一番,還不行的話就把你祖上十八代都罵一遍;
場景二:乙方主公或主帥大怒,暴喝一聲“誰替我上前教訓他一頓,重重有賞!”于是一個威風凜凜的偏將打馬上前,“愿替主公殺此狂賊,提頭來見!”
場景三:甲方將軍大喝,“來者何人?”通報姓名后,兩人殺成一團,不一會兒其中一個被殺(假設是甲方將軍被殺)。
場景四:乙方主公或主帥見甲方將軍被殺,狂喜地抽出腰間寶劍,往前一指,“給我沖!”
場景五:甲方小兵喊著“殺啊”向前沖,乙方小兵一聲不吭轉頭就逃……
戰爭結束。
很不爽是不是?!
難道三國時期的戰爭就是將軍個人之間的PK不成?那領軍十萬與帶兵五百有什么區別?以少勝多莫非都是將軍一個人的功勞?
如果真是這樣,還養那么多兵兵干嘛?那時候糧草多貴啊!就招攬幾十個武技一流的大漢,再雇傭幾百個人專門扮成士兵模樣,等己方將軍殺了對方將軍后裝腔作勢地“沖啊”,不就可以在三國稱王稱霸了?
很顯然,這是不行的。
三國的真實戰場
那問題出在哪里呢?出在“小說”中。
小說是干嘛的?講故事呀。里面得有勇猛無敵的英雄,必須有“萬人敵”,還要有“百萬軍中,取敵軍大將首級,如探囊取物”的莽漢,還要有兩軍對壘時雙方大將捉對廝殺的描寫……但上萬人的戰場描寫,不可能一一呈現給讀者,所以就“掩殺過去”地一筆帶過了,只著重刻畫將軍的精彩演繹。
特別是說書的,更是如此,方能吸引聽眾。如果一開始就先描述整體的行軍布陣、戰爭的策略方法,那估計所有聽書的人對《三國演義》都沒什么興趣了。
但你要寫成:“只見那員黑臉長須的大將,姓商名朝,乃荊州第一好漢,手舞一雙鐵扁擔重八十二公斤,有萬夫莫敵之勇。三五回合,手起扁落,便將對方拍死于馬下。”這樣的描述,瞬間就激起聽者、讀者心理千層浪。
我給大家講個故事:說的是南北朝時期劉宋王朝的開國皇帝劉裕劉寄奴,武藝高強,未發跡的時候,跟隨小部隊與敵軍遭遇,結果小部隊除了他全部陣亡!待救援部隊趕到的時候,就看到他一個人追著幾百人砍殺……這樣的故事,大家愛聽吧?就是這個道理。
事實上,三國戰場很少有大將單挑的機會。真實的戰場上,大多數是猛將帶著士兵沖鋒,真要是雙方大將在戰場上碰面了,狹路相逢,那就只有交鋒了。
譬如,關羽亂軍之中斬顏良,黃忠突襲斬夏侯淵。顏良與夏侯淵都是死于遭遇戰,顏良可以確信是被關羽斬殺,夏侯淵有可能是死于亂軍之中。
再例如,三國演義中“關羽溫酒斬華雄”的事實是,華雄在與孫堅軍對陣時,被擊敗然后才斬首的,而不是死于單挑。
古代戰爭怎么打?
通常情況下,大將是不可能在戰爭還沒打起來就先單挑的,否則做將軍太危險,而當小兵太舒服了。小兵們每天就舉著旗子看自己的老大拿命相搏,時不時地搖旗吶喊幾聲,贏了就往前沖,反正對方小兵會默契地逃跑;輸了就往后逃……
不能說絕對沒有,非常非常少,基本只有未上過戰場的新將不長眼沒準會出現。戰場刀劍無眼,先不說單挑勝敗怎么樣,出去叫陣人家抽冷給你來幾箭就跪了,還打啥仗啊?
傳說遼國大將蕭達凜,可能是中了《三國演義》的毒(當時《三國演義》還沒有出版,但民間有流傳),也想學里面的英雄與宋軍將軍單挑PK,結果被宋軍的床子弩連人帶馬一塊擊穿!
還在電視里看到過,日本在被蒙古侵略的時候,日本還是雙方大將出來自報家門、辱罵對方,然后干架,結果被不知道套路的蒙古軍隊一箭帶走。
這都是傳聞,不知道真假,但春秋時期的戰爭,確實是要自報家門的,不僅要自報家門,還要行禮,打仗還要預約!
那是一個“文明”的時代,打仗要講禮儀!
首先,那時候能參戰的都是貴族,地位最低的都是“士”,所以稱為戰士或士兵。大家都是有面子有地位的人,所以都要講禮貌。兩國要打仗了,必須先派使者過去講明我要揍你的理由,這叫師出有名;然后預約時間、地點,甚至人數!既然是預約,那對方就有權利不履約,你也無可奈何。不過一般要面子的人是不會拒絕約戰的。
在雙方到達約定地點了后,等對方擺好陣勢,然后互相派個人去問“你準備好了沒,我要發動攻擊了。”待對方確認“我準備好了,你來吧。”于是雙方開始沖擊。如果對方沒準備好,你就要等著,這叫“不鼓不成列”,也就是對方沒擺好陣勢不可以打人家。宋襄公就有這樣的古人之風。
其次,春秋時期的諸侯都是周天子的封國,彼此要么原來就是叔伯兄弟,要么后來互相通婚變成了叔伯兄弟,都是親戚啊。所以打仗不以殺人為目的,主要就是看你不順眼,教訓你一頓。
因此,有“不加喪,不因兇”的限制,即不允許乘敵國國君去世或鬧災荒等重大變故之際發兵攻打。更“禮貌”的是,在交戰過程中見到對方國君非但不能攻擊,而且必須行禮,然后才可以繼續找其他人PK。晉楚鄢陵之戰中,晉軍主將郤至打著打著三次遇到楚王,都下車脫帽行禮,楚王十分高興,當即派大臣賜送一張弓給郤至表示獎賞,郤至哪里敢接受,又行了三個肅拜之禮后找別人對決去了。
風度翩翩啊!
再次,如果有人受傷,你就不能再打他。在宋國內亂的時候,死對頭華豹和公子城狹路相遇。反應機敏的華豹搶先一箭射出,箭頭從公子城的耳邊穿過。驚魂未定的公子城搭箭準備回擊,但華豹手快又把弓拉滿了。公子城大叫:“你已經射我一箭讓我受傷了,不給我還擊的機會,真是卑鄙無恥。”華豹居然真的放下了弓箭,等著公子城回擊,于是,公子城一箭把華豹射死了。
如果雙方都沒死,只是受傷,那就停下來包扎或者……改天再約。
最后,如果對方逃跑不可以追趕,要追最多追趕五十步。孟子說“五十步笑百步”就是這個意思——跑50步是逃兵,跑100步也是逃兵,你有什么資格笑話人家呢?但這句話放在那個時候,50步是可以笑100步的。因為跑50步就已經安全,你非得跑100步,不是傻逼是什么?
一次晉國與楚國交戰,晉軍失敗逃跑。所有戰車都跑了,只有一輛晉軍戰車停著不動。追它的那輛楚國戰車在旁邊停下,那個楚軍戰士下車,問晉國戰士“哥們兒你咋了,你咋不跑呢?”晉國戰士回答“我車壞了,它不動。”楚國戰士說“哦,我看看……應該是這個地方有問題,我幫你弄一弄還能動。”于是楚國戰士幫晉國戰士修好戰車,自己又跑回自己的戰車上,晉國戰士繼續跑,楚國戰士繼續追。跑了沒幾步,晉國戰車又不動了。楚國戰士又把車停下來,下車問:“哥們你咋又不動了?”晉國戰士回答:“它又不動了。”楚國戰士又幫忙把晉國戰車修好,晉國戰士駕車繼續跑,楚國戰士回到自己車上繼續追。追到第50步,楚國戰士停下不追了,晉國戰士也停下車,對著楚國戰士招手說:“楚國的兄弟謝謝啊!”
這么打仗的深層原因
其實,春秋早、中期,打仗的主要目的是掠奪人口,因為當時人口數量很少,國家的強弱以人口作為重要指標。在這個戰略目標下,即使打仗,也是盡量減少人口損失,才會誕生出這種近乎某種契約式的戰爭模式。
另外,畢竟當時大家都是在周朝這個大家庭里面,即使有些諸侯不聽話、愛炫耀,那也是親戚之間的家庭矛盾,沒必要搞太大動靜,更不會動不動就滅國滅族。
只是到了戰國時期,這種戰爭模式才發生了根本變化。
春秋時期打仗還是很遵守戰爭禮儀的,戰國就很崩潰了,動不動就是斬首幾萬幾十萬,打仗打瘋了。春秋是貴族紳士般的戰爭,戰國是流氓打群架!春秋主要是車戰,成本太高,大家都玩不起大的。戰國大家本錢多了,作戰方式也多種多樣了,就玩得闊了一些。
并且越往后,戰爭越變成了殺人機器,“禮崩樂壞”,戰場再也不講禮儀了,各種陰謀詭計層出不窮,除了著名的三國時期,比如稍后的淝水之戰也是這樣。
率領東晉八萬大軍的謝玄說兩軍隔江相對打不成,要求讓晉軍渡江再打;領兵八十萬的苻堅一想行啊!等你渡江到一半搞死你!就假裝答應了,讓部隊往后撤,讓開江岸。沒想到部隊剛往后一動,前秦軍里的東晉內應就喊:“秦軍敗了!秦軍敗了!”后面幾十萬人哪知道前面什么情況?立時撒丫子就跑,只跑得苻堅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最后強大的前秦只落得土崩瓦解煙消云散。
古代通訊不發達,幾十萬人上陣,在前面直接砍殺的也就幾千人,后面的人根本不知道前面什么情況。只要看見前面的人退下來,后面幾十萬人就跟著跑了。
歐洲人也曾這么打仗的
在袁騰飛的一篇文章里說,舊時歐洲人的戰爭被稱為紳士們的戰爭。那個時候用的是滑膛槍,槍膛里邊沒有膛線,彈丸飛出去就跟著感覺走了,風一刮就偏了,不像現在的子彈是旋著出去的。
準頭那么差,怎么辦?雙方的指揮官走到最前邊,戴上高高的羽毛帽子,干嘛?給對方當靶子,向我瞄準射擊,這樣稍微準點!還看不清楚?那就把軍刀舉起來,還要戴著白手套。后邊是旗手和鼓手,旗手高舉著旗幟,鼓手敲著鼓,一二一、一二一,大家一塊兒走,走個百十來米就把隊伍拉整齊,不齊不行,一個方陣一個方陣地蠕動。進入雙方火槍射程之內的時候,雙方士兵面對面站著開始射擊,誰也不隱蔽,也沒必要隱蔽,你放心,一般情況下打不著你,基本就練膽兒。
18世紀的戰爭很紳士,開槍之前雙方還互相謙讓,這邊說:“嘿,英國的紳士們,你們先開槍吧。”那邊回答:“哦,法國的紳士們,你們先開槍吧。”最后可能約好一塊兒打。為什么要一個連或者一個營為單位,排著方陣開槍?就是保證命中率。因為單打命中率太差了,10米外都打不著人,幾乎得面對面打才行,只能是大家一塊兒堆,一百多槍開過去了,對方死仨人。
雙方接近前先開炮,不要害怕,那炮更沒個準兒,因為那會兒大炮沒有反后坐裝置,炮彈一打出去,炮就跑沒影了。哪方的方陣一亂,這仗就打輸了,因為個人之力根本沒法跟集體較量。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