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款好用的旅游服務平臺,智游壺關app為壺關旅游用戶提供方便的線上指引,在智游壺關app上,用戶可以找到更好的旅游攻略,旅行更方便。
壺關縣全域旅游智慧公共服務平臺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購、娛”的智慧旅行服務,打造誠信消費的環境與快捷投訴的管理體系,實現“游客體驗自由自在,政府服務無處不在”。全面助推壺關縣旅游產業轉型升級,建設一個智能、健康、便利的壺關縣全域旅游生態。
進去游玩
旅游資訊
旅游貼士
熱門線路
拍照識別
會員管理等
近年來,該縣堅持“生態興縣、旅游強縣”發展戰略,圍繞“兩谷兩帶兩園兩鎮兩鄉”全域旅游發展格局,牢固樹立“文化為魂、旅游為體”發展理念,不斷推動全域旅游上新臺階。
重點項目建設方面,穩步推進了歡樂太行谷二期、常平溫泉小鎮、紫團山循環步道等項目建設工作;完善基礎配套設施方面,投入180余萬元改建全域旅游集散中心,在通往旅游景區主干道、高速公路設置旅游標識牌110處,修建生態停車場20多個,建成旅游廁所70座;推動智慧化旅游發展方面,成功推出“智游壺關”App,在八泉峽景區投放了智能導覽機器人;推進文旅融合方面,積極探索文旅融合新途徑,許多優秀劇目走進景區,進一步豐富了旅游市場文化元素,“品連翹茶、賞秧歌劇”,逐漸成為“樂游”壺關的一種新模式。
置身八泉峽舉首仰望,峽頂峰奇石如筍,青天一線。蜿蜒長峽,日日人流如織,而在那望不見的谷頂群山中,曾經的壺關縣橋上鄉梯腦山村已經人去屋空,唯有零零落落的石屋、石磨、石槽,見證著這里人民生活的變遷,無聲地訴說著梯腦山村攻堅深度貧困的故事。
久困于窮,急切盼脫貧
順著八泉峽陡峭的石階步行兩個多小時登上山頂,來到梯腦山村第一個自然村白土洼村。從白土洼村起步繼續前行,坑坑洼洼的山路一邊依著山坡,一邊臨著深谷。蜿蜒于山野之間,若要游遍整個梯腦山村要用上一整天的時間,而過去住在梯腦山村的村民想要走出大山,要靠雙腳在那羊腸小路上步行7公里。
7公里的路太崎嶇,巍峨的大山阻斷了村民與外界的聯系。
20世紀70、80年代,梯腦山村居住有500多口人,生活在群山之中的22個自然村!敖煌ǹ孔摺⑼ㄓ嵖亢穑ь^能看見、走走得半天”是梯腦山村人生活的真實寫照。
因為行路難,村民飲水主要來源靠山泉水;因為行路難,只能用山里的石頭蓋房子;因為行路難,村民日常所需物品要靠一根扁擔挑上山;因為行路難,孩子上學要徒步翻山越嶺;因為行路難,子女結婚成了家庭負擔;也是因為行路難,趙會勝失去了陪伴他三十多年的妻子……
趙會勝不會忘記兩年前的那一天。彼時正值農耕時分,趙會勝和妻子在地里耕種,妻子一不小心被犁地機卷入輪下,腿部受傷。而送往醫院搶救的路程異常艱辛,村里除了那條7公里的山路,連接外界的唯一一條公路通往平順縣杏城鎮,車程需要一個多小時。因交通不便,妻子耽誤了搶救時間,失血過多導致死亡。
妻子走了,留下患有腦萎縮的趙會勝和一個患有癲癇疾病的兒子,在這大山深處,艱難生活。
昔日的梯腦山村,村民對出行難、就醫難、上學難的記憶刻骨銘心,久處深度貧困的年輕人想方設法走出大山。改革開放以來,梯腦山村絕大部分村民遷出大山。到2017年底,梯腦山村常住戶只有15戶30人,散居于8個自然村中,且多為年邁多病的老人,成為貧中之貧、困中之困。
久困于窮,冀以小康。脫貧,是梯腦山村人最大的期盼,也是梯腦山村最大的困難。
“身處偏遠深山,原地脫貧困難大。”壺關縣扶貧辦副主任張曉剛道出了梯腦山村脫貧的問題所在:“村里如今只剩十幾戶老人,實施整村易地搬遷更符合現實情況。”
2017年,壺關縣針對梯腦山村一方水土不能養活一方人這一現狀,開始對梯腦山村實施整村易地扶貧搬遷工程。
故土難離,艱難舍窮家
整村易地扶貧搬遷,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梯腦山村人搬離大山的“路”走得格外艱辛。
一個村子、一座院子、一間石屋、兩位老人、幾畝薄田。那時的梯腦山村,這樣的場景算是標準配置。趙萬生就是這其中一戶。
70多歲的趙萬生住了70年石屋,眼見著村里從十幾戶人家變成了兩戶人家!靶『⒁蠈W,年輕人要打工、娶媳婦。這十來年,陸陸續續,村里的人都搬到了山外!壁w萬生說。
趙萬生的老伴患有癌癥,做過手術,需要長期進行化療,每月醫院和梯腦山之間來回跑,實在費勁,老兩口有些吃不消。
要不要走出這座山?趙萬生想過無數次。生活了一輩子的老地方,說走就走?趙萬生想想,又犯起嘀咕。
和趙萬生一樣,村里的老人們對于易地搬遷這樣的政策接受起來并不易。
“在山里住慣了,我靠山吃山,采藥種菜,辛苦是辛苦,但也習慣了!
“在梯腦山放下碗,隨手摘把連翹就是錢,到了縣里我吃什么?我的棺材已經準備好了,死也死在梯腦山!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