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安全平臺,通過石家莊教育食安app對內整合歸集、對外信息共享,對上形成數據支撐、對下提供數據資源,并加以整合分析利用,參與到食品安全監管中去,查看了解到不同的食品安全問題。
消除部門、餐飲服務單位與公眾間信息不對稱的障礙,
引導公眾直接參與食品安全,讓消費者來監督,實現食品安全的根本好轉。
明廚亮灶的目的就是讓餐飲服務單位后廚從幕后走到前臺。
1.食品安全:讓商家信息、監管等級不再神秘
2.搜索:文字+地圖,全國餐飲盡在眼前
3.食品溯源:二維碼掃一掃,火眼金睛辯安全
4.曝光臺:讓有毒食品、黑商家無處遁形
5.資訊:實時推送不合格食品黑名單
1.這里面的信息資源全部都是和食品安全有關的,界面上會有新聞信息分享;
2.各種最新的教育動態信息,以及市場上的動態信息,全部都會分享給大家。
3.有的用戶還會通過平臺上的各種信息來解決維權服務,在這里面大家都可以分享閱讀。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今年,全國人大代表、德陽東方電機有限公司水輪機裝配工崔興國的建議聚焦“舌尖上的安全”。他建議,要像治理酒駕、醉駕一樣嚴抓食品安全問題,加大食品安全失信行為的處罰力度。
以前食品安全失信成本低
食品安全關系千家萬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食品的種類越來越豐富,新的食品安全問題不斷涌現。崔興國認為,近年來,一些企業無視國家法律,唯利是圖,在食品生產加工中不按標準生產、制假摻假,導致重大食品質量安全事故屢屢發生。
2020年,在參與德陽市檢察機關關于“黃某銷售不合格食品民事訴訟案”的公開聽證后,崔興國注意到了治理食品安全失信行為的困難。崔興國回憶,“綿竹市雞蛋運銷大戶黃某,其銷售的雞蛋市場占有率達70%以上。他將母雞服用獸藥后20天內產下的、依法不能銷售的超標雞蛋批發給各大超市,對老百姓的身體健康造成危害。”令崔興國氣憤的是,時隔5個月后,黃某及相關養殖場再次被發現類似的失信行為。
為何這類食品安全失信行為屢禁不止?崔興國認為,是因為廠家失信牟取的利潤和失信成本不對等。
建議讓公益訴訟守護食品安全
如何解決食品安全失信行為的屢禁不止?崔興國認為,要加大懲罰力度,讓失信者不敢再犯。
崔興國指出,《民法典》的推出,已“升級”了損害食品安全方面的懲罰性賠償制度,加重了對食品安全違法者的處罰。他說:“此舉將提高失信成本,解決食品產品制假售假行為的屢禁不止,增強人民群眾幸福感。檢察機關通過提起公益訴訟懲罰性賠償,也能避免單個受害者由于信息、能力不對稱而不敢維權的情形發生,避免違法者逃脫監管,保障懲罰性賠償制度良好運轉。”崔興國希望,能對公益訴訟懲罰性賠償制度作岀明確規定,真正實現公益訴訟守護食品安全的制度價值。
網友評論
支持( 0 ) 蓋樓(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