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院農場助農平臺是款純天然的綠色食品的銷售平臺,這里每天都有新鮮的瓜果蔬菜推出,推動家鄉產品的銷售以云端養殖+全程公開的模式。
后院農場是一款純天然智慧惠農服務平臺軟件,后院農場app每天都有新的農產品推出,
為消費者們牟取更多便利。您可以在后院農場app平臺上查看最新技術成果,可以挑選嘗鮮,
平臺匯集全國之力讓更多農村地區順利發展起來,讓國內的農行業得到穩定發展。
【惠農優選】
提供現貨采購和一件代發精品交易,依照商家優、產品優、服務優的“三優”原則,為批發商、商超、中小電商、社區團購、全國微商提供誠信貨源。
【惠農行情】
收集清洗海量線上交易和批發市場數據,為農業從業者提供實時準確的農產品產銷行情,為農產品供需分析和預測提供決策依據,成為農業從業者重要的生意參謀。
【農技學堂】
提供海量農技信息知識學習,也聚集許多著名農業專家達人提供免費在線答疑、視頻課程學習;達人經驗交流、專家技術指導解決農民種養難題,助力農村知識扶貧。
【農友圈】
農友圈提供行業資訊解讀、營銷培訓指導、農友互助問答、種養經驗交流、視頻找貨等多元化內容,在買賣的同時拓展生意人脈,讓生意遍天下。
【惠農代賣】
一站式農產品市場代賣銷售平臺,以全國各大市場為依托,提供售前(市場數據綜合分析、銷售方案制定)、售中(銷售監督、市場協調處理、貨款回收)、售后(優化建議)等服務。
1.線上有著很豐富的果樹、牲畜等大家來種植養殖,任意的領取;
2.大家可以直接在手機上體驗農村的種植養殖生活,不需要花錢啥的;
3.每天按照要求進行澆水、施肥或者喂飼料等操作,即可獲取收益。
游牧民族熱愛草原,大洋民族迷戀海洋,而農耕文明最在意的就是廣袤的土地。
中國人是最有土地情懷的。
嫦娥五號上了一趟月球帶回土壤,專家們研究后表示:月球土壤不能種菜。
真不愧是農業大國!春秋重生產、秦漢產工具、三國興水利...自古以來,中國人都對土地有強烈的執念。
從商周到現在,農業一直是國之根本。
2020年,是中國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這場打了八年的仗,終于實現了:全國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的勝利。
01
農業自古是國之根本,但靠著土地吃飯了祖祖輩輩的農民們,從來沒有指望過用土地來掙大錢。
農業、農村、農民,三農問題一直是壓在中國貧困人口頭頂的三座大山。
2015年是中國互聯網的轉折點。在這之前,中國互聯網還不發達,4G才剛剛冒頭,智能手機還沒普及。
2015年,國家脫貧攻堅戰略,通過“實網”和“虛網”展開。
實網即道路。
基建狂魔在高原上、在山區開辟出了一條條公路,在農村鋪設超400萬公里的公路,實現通硬化路、通客車,達成了世界公路里程第一、世界高鐵里程第一的成就。
虛網則是網絡。
不到20年,中國就完成了全國性終端建設,中國行政村通光纖、通4G比例超98%,完成了光纜線路世界第一、移動通信基站世界第一的目標。
道路帶來的,是農村交通的便利。以前農作物無法運送出去,運輸不發達時,農產品爛做肥料的事情比比皆是。
公路發達帶來最明顯可見的變化是物流速度的提升,物流費用的減少。
截至2020年底,中國鄉鎮快遞網點覆蓋率達98%。以前是收貨慢、郵費貴、站點遠,現在能實現七天內收貨,郵費價格更合理,農民們足不出戶取到快遞。
網絡帶來的,更是實實在在的經濟發展。
電商讓農民們敢于種植并大力推廣銷售。有了電商平臺,農民們面對的消費者不再是方圓50里的口口相傳的鄉親,而是中國接近10個億的網民,甚至還可以出口。
發達的電商,讓農民的脫貧路更穩更順。
02
今年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有三家互聯網公司獲得“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的榮譽稱號。
依靠農產品起家、扎根三農的中國最大農產品上行平臺——拼多多,赫然在列,接受這最高規格的表彰。
這個榮譽,是表彰拼多多對農產品電商的貢獻。
在拼多多出現之前,中國互聯網企業已然先行過農產品電商。很多地方花錢搞培訓、做物流,號召農民學電商、開網店,看似風風火火,實則沒有一點效果——農產品根本沒有人購買。
2016年,廣西玉林村民龐志玉在拼多多開水果店,本錢兩萬元,主要經營百香果。4年時間里,累計賣出1500萬斤,銷售額突破7000萬元。
2017年,大涼山會理的何爽,辭去東航空姐的職務,回到家鄉賣石榴。在2019年8-10月份,3個月內給“多多果園”的供貨量達70萬單,帶動店鋪自主銷售逾60萬單,合計為當地農民實現銷售收入超3000萬元。
2019年,拼多多平臺年成交額突破萬億元大關,其中農(副)產品成交額達1364億元,成為中國最大的農產品上行平臺。
2020年,拼多多農(副)產品成交額超過2700億元,繼續保持三位數左右的高速增長。
拼多多的“農地云拼”等技術創新體系,直連農業生產者超過1200萬人,累計帶貧人數超百萬。
什么叫普惠?拼多多的普惠原則,才是實實在在感染了每一個人。
03
為什么,是拼多多?
其實,拼多多和農產品電商是相輔相成的。
所以大家也可以看到,不少電商平臺,開始在農村地區做起了最原始的“刷墻”廣告,和當初“要想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種樹”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些停在口號的空喊,并沒有實際地打通“下沉市場”,更像是向農民賣東西。
而拼多多是幫農民賣東西。為了農產品的銷售,拼多多做了多方面的努力。
·建立農地云拼模式
拼多多起家于農業,依托于農產品,經過多年的發展,建立了農產品的專屬生態鏈。
最大的改變就是,結合中國農業的發展狀況,通過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技術,將分散的農業產能和分散的農產品需求在“云端”拼在一起。
依托“農地云拼”體系,農產品突破傳統流通模式,直接進入全國市場。拼多多平臺單品訂單量10萬+的爆款農產品超過了1500個。
·培育致富帶頭人
先富帶動后富,既是有力的宣言,也有實現的可能。
拼多多就秉承這條原則,通過培育致富帶頭人的完整體系,讓脫貧模式規模持續化。
拼多多于2018年創立“多多大學”。
線下課程覆蓋21省份,培育6700名本地學員,直接引導3900家店鋪。在線上,則通過大規模推動,觸達49萬扶貧產業經營者。
其依賴科技打造的扶貧產品“多多果園”,將游戲、娛樂、社交需求與助農結合,上線以來激發十數億人次參與。
·農產品補貼與直播助力
疫情期間,拼多多更是率先上線了“抗疫助農”專區。
自2020年2月其,拼多多給全國近400個農產區包括230多個貧困縣農產品進行流量支撐。
除此之外,還設置了5億元的農產品補貼、10億的物流補貼,幫助疫情期間滯銷的農產品做銷售。
同時,拼多多的直播流量也給農產品很大的扶持,疫情期間聯合央視、政府、農民直接展開直播。
截至2020年年底,拼多多此類“家鄉好貨”助農直播已超240場,覆蓋29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共計超過430位市、縣、 區主要負責人進入助農直播間推介本地農(副)產品,累計催生6.7億筆助農訂單,銷售農(副)產品總計超過41.2億斤,幫扶農戶113萬戶。
這些數據不是冷冰冰的數字,每一個數字后面都是農民的心血。
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當下,每個企業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巨獸,而應當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
拼多多就做到了這一點,兼濟天下才是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