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云天氣是一款手機必備的天氣預報軟件,提供了溫度預報和空氣質量、濕度報告,還有各項生活指數和手機清理功能,軟件占用內存小,耗電低,非常不錯,喜歡的朋友快來下載體驗吧!
知云天氣app是一款便捷的天氣服務查詢助手,提供了24小時天氣預報、15天內天氣預測、空氣質量、生活指數、實時數據等多種服務,軟件功能非常強大,方便用戶隨時定位當地城市查詢,關注天氣變化趨勢,做好穿衣及出行的準備,非常不錯。
1.精確到每小時的天氣預報,最多支持15天的天氣預報
2.空氣質量預報,濕度預報
3.各項生活指數,感冒、出行、穿衣指數等,非常貼心
天氣預報要多少天以內的才準確?
7天以內的天氣預報是最準的。
受科技發展水平限制,7天以內的天氣預報還是有一定把握的,時間越近可靠性越大,因此當前我國向公眾發布的天氣預報一般在一周內。暖冬或冷冬指整個冬天(通常指12月-2月)的氣溫總趨勢,今年12月我國氣溫是偏低的,是冷冬或暖冬,還要看明年1、2月份情況。
天氣預報(測)或氣象預報(測)是使用現代科學技術對未來某一地點地球大氣層的狀態進行預測。從史前人類就已經開始對天氣進行預測來相應地安排其工作與生活(比如農業生產、軍事行動等等)。今天的天氣預報主要是使用收集大量的數據(氣溫、濕度、風向和風速、氣壓等等),然后使用目前對大氣過程的認識(氣象學)來確定未來空氣變化。由于大氣過程的混亂以及今天科學并沒有最終透徹地了解大氣過程,因此天氣預報總是有一定誤差的。
大家都習慣了天氣預報帶來的便捷服務,但是否知道目前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多高?它的“前世今生”怎樣?未來的天氣預報會如何發展?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曾慶存院士給大家做出了解答。
預報準確率可達80%
曾慶存介紹,目前的3天預報,在全球范圍可達70%至80%的準確度,如果是一定區域,比如我國華南地區的3天預報,準確度能高于80%。同時,國際上天氣預報的有效性已從早期的1-3天提高到5-7天。
“天氣預報達到‘十報九準’甚至‘十報十準’,目前來說不大可能。”曾慶存說,天氣有偶然性,它不在人工實驗室里,也不被人為控制,是預報總會有偏差。
相當準確的預報,幫助我國實現了多個登陸臺風的零死亡。曾慶存說:“如今,我們已經能把臺風牢牢控制住了。”
曾慶存舉例說,近年來,多個臺風的24小時預報登陸點和實際登陸點相差50公里左右,“臺風半徑是1000公里,看相對值的話,50公里已經是很小的誤差范圍了”。
從“憑經驗”到“算數值”
“古人看云識天:天上鉤鉤云,地上雨淋淋。這是過去的天氣預報——憑個人經驗。”曾慶存說。
到了20世紀,人們已發明和應用了氣象儀器來測量大氣狀態,氣象學開始進入“科學時代”。特別是無線電的應用,使各地的氣象觀測數據能及時匯總到一個中心,繪成“天氣圖”,但天氣圖還是嚴重依賴預報員的主觀判斷。
20世紀上半葉,科學界提出用描述大氣運動的原始方程組作定量天氣預報的構思,但方程組非常復雜,無法直接求解。
1961年,曾慶存在深入分析天氣演變過程的理論基礎上,首創半隱式差分法,在國際上首次成功求解大氣斜壓原始方程組,畫出了世界上第一張用原始方程組的天氣預報圖。
我國科學家創造的半隱式差分法和此后又創新的平方守恒法,至今仍在國際上廣泛應用。
“簡言之,氣象監測已從單純的‘站點監測’變為包含氣象衛星遙感的全球監測,氣象預測已從經驗預報發展到數值天氣預報。”曾慶存說。
未來能預測幾十年后氣候
天氣能預報,氣候也能嗎?曾慶存回答:能。
曾慶存舉了個例子:如果要預報幾天后的天氣,我們只需考慮大氣,但如果要預測幾年甚至幾十年后的氣候,我們還需要考慮海洋、陸地植被、太陽活動等等。
在數值天氣預報的基礎上,我國逐漸發展出短期氣候預測系統,并將最終建成研究和預估全球氣候和生態環境變化的“數值模擬裝置”。
曾慶存表示,預測未來一個月、一年,甚至幾十年的氣候,關系到國民經濟建設方方面面,如夏季洪澇、冬季霧霾、農業規劃、能源布局等,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氣候預測愈顯重要。
2009年,曾慶存與其他科學家就萌生了建立地球模擬器的想法。在數百位科學家的共同努力下,“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于2018年在北京市懷柔科學城破土動工,并將于2022年完工。該裝置將為國家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大氣環境治理等重大問題提供科學支撐。
“解讀地球計劃邁出至關重要的一步,未來中國可以為地球做CT了。”曾慶存說。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