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蠻人射手是一個簡單但是很有趣的射擊小游戲,雖然是個卡通小游戲,但是游戲的設定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這里沒有復活,沒有別的復雜的模式,你要做的就是不斷地用弓箭殺死對方,不然你就會gameover了。
野蠻人射手手游是一個非常好玩的射擊小游戲,游戲的畫面也是非常的卡通復古,可以讓大家獲得更多的射擊體驗,都是原始人的卡通形象,非常的可愛,喜歡的朋友趕緊來下載試試吧!
為了保護自己的家園,你必須重拳出擊,擊殺所有想要入侵的祭祀們以及怪物們;
精準的弓箭,可以讓你去更好的射中他們,給予他們造成巨大的傷害,無法繼續前進的;
每一個人物都是擁有了一個屬于自己的特殊弓箭,讓你在關鍵的時候可以使用出來的;
在你去進行瞄準的時候,是擁有一些輔助線在當中,可以讓你去更好的進行瞄準的;
每當你拉動弓箭的力度不同,他所射出去的角度,距離,速度都將會變得不一樣的;
你必須去更為精準的把控那些力道的掌控,這樣才能成功幫助自己有效的完成所有任務。
一只手指觸碰屏幕就可以控制移動的方向,讓你輕松上手;
像素的風格看起來很有趣,里面有著許多你沒有見過的生物;
滑稽的動物造型相信你會喜歡,看著就可以給你帶來許多的歡樂。
一、精湛的射術
這個條件比較好理解,作為一名合格的弓箭手,射術精湛是必須的,就如同現代軍隊對射術的要求一樣,如果你箭袋中的箭支都用完了尚且無法命中敵人或無法按要求將箭支投射到指定區域的話,那你顯然不是個合格的射手。
但是精湛的射術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經過后天刻苦的訓練,歷來與中原漢人王朝對峙的草原游牧民族都精通騎射,那就是從小不斷練習的成果,對他們來說,這已經是在游牧生活中自然而然掌握的生存技能。而對于農耕的漢族來說,有條件從小練習射術的不多,需要后天付出加倍的努力,這個時間,可能是一生。擁有可怕長弓手的英國也有句俗話:對于一個弓手而言,一輩子都是練習時間。
如何練習?《武經》中這么說:射貴型端志正,寬襠下氣舒胸,五平三靠是其宗,立足千斤之重,開要安祥大雅,放需停頓從容,后拳鳳眼最宜豐 穩滿方能得中。具體動作也有要訣“五平三靠”,就是指:兩腳、兩手、兩肘、兩肩和天庭等五平。三靠是指:耳聽弦、箭靠嘴和弦靠胸。
練習不光是練技巧,還必須練心理素質,也就是古人說的:“射以觀德 。求持弓矢之審固。必先之以志正。繼之以體直。”試想在紛亂嘈雜的戰場上,死亡的氣息無處不在,如果沒有強大的心理素質,如何做到屏息凝神,彎弓搭箭命中目標。
這種心理素質,如果不經過長時間的練習,也是鍛煉不出來的,比如有這樣一個說法:訓練神射手,讓他整天盯著一個小物件看,長年累月,小物件就變成了“大”物件,這就是見微如著。然后用梭子扎他眼睛,當然不是真扎,而是在針頭快接觸到眼睛時猛然停止,要求射手眼皮不能動,這兩點做到了,才有可能成為神射手。
二、出色的身體條件
要明白這點,我們先來看看古代弓的拉力。年代太久遠的弓,拉力由于計算方式不同,不太統一,就拿距現在最近的清朝來看。清末武舉考試12力弓為統一標準,上限15力,參加的人都能開。1力為9斤14兩約為13磅,12力換算成磅數就是156磅...而最高的弓有15力,達到195磅...且參加武舉考試的考生許多都能拉開。
如果還不明白的話,那就做個比方,比如實戰中清朝的弓普遍在7到9力之間,也就是說,如果你只是個普通弓箭手,那必須能單手拎起41-53公斤的重物,更不用說那些能開12弓的武舉人,那就是單手舉重70公斤的標準,至于那些特別開掛能開16力、18力弓的,就不討論了...各位對比一下自己,有沒有這個身體條件,反正小院單手舉一桶15公斤的純凈水是舉不到胸口的...
現代游戲中、電影里表現的弓箭手形象,大多是身板瘦弱,注重敏捷無力量,這純粹是為了找平衡,其實是與實際不符的,如果沒有力量,根本弓都拉不開,還當什么弓箭手?上戰場去干嘛?
三、精通近戰
為什么要精通近戰?弓箭手不是只負責放箭嗎?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古代有種說法“臨陣不過三矢”,意思就是以兩軍對陣騎兵的沖鋒速度來算,只要大約十秒就能沖到面前,十秒的時間一名弓箭手只能射出三箭。那射完三箭以后干嘛?答案是換上近戰武器繼續干。
如果要以為弓箭手近戰就是菜雞那就是被騙了,這么昂貴的訓練成本,這么強的力量練習,如果只是為了臨陣放三箭,那這成本也太高了。一般敵軍沖到二十米內,弓箭手就會停止放箭,換上近戰武器,變身為步兵接敵。拿什么近戰武器?反正力氣大,用得順手都可以,腰刀、長槍、陌刀、斬馬刀都不在話下,如果對陌刀苗刀斬馬刀之類的兵器沒什么具體印象,給你張圖感受一下。
唐代《通典》:“諸軍弩手,隨多少布列。五十人為一隊,人持弩一具,箭五十只,人各絡膊,將陌刀棒一具,各於本軍戰隊前雁行分立,調弩上牙,去賊一百五十步內戰,齊發弩箭。賊若來逼,相去二十步即停弩,持刀棒,從戰鋒等隊過前奮擊,違者斬。”
《從征實錄》“每班帶班長六員,配云南斬馬各二、牌鋛各二,弓箭則全班俱執。又十班之中,弓箭居四,刀牌居六。每班另募伙兵三名,挑帶戰裙、手臂、披掛隨后,遇戰便穿帶,行伍免勞頓。”
后來弓弩為何會被火槍淘汰?拋開時代進步的原因,也是在于成本巨大,一張良弓需要工匠花費近一年時間制成,一位熟練的弓匠,一年產量多的也就能制五六張弓,射術練習更是需要經年累月,非數年不得小成。而哪怕明清時期先進的火繩槍,裝備和訓練成本也遠遠低于培養一名射術精湛的弓手,這樣的背景下,就算火槍發展停滯不前,其替代弓弩成為軍隊的制式裝備也就不足為奇了。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