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考一個好的成績必定離不開平時的練習與積累,過多的考試會造成疲勞以及厭倦。高考馬上就要來了,作為高三學子的你們是不是每天都面臨著大大小小的考試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北京市海淀區2017屆高三二模語文試卷及答案,有需要的童鞋們可點擊下載。
北京市海淀區2017屆高三二模語文試卷提醒預覽:
一、本大題共8小題,共24分。
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l一8題。
材料一
中國民族樂器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哨,仰韶文化遺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塤,河南安陽殷墟中出土的石、木腔蟒皮鼓.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編磬等,都向人們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造力。
古樂器往往具有多重功能,它既能用來演奏音樂,也是人們勞動生產的工具或生活器具!秴问洗呵?古樂篇》記載,人們把生活器皿“缶”蒙上麋鹿之皮,制成鼓。又如在長期勞動過程中,人們發現某種石制片狀工具能夠發聲,可以作為樂器進行演奏,于是發明了石磬。先民們還將狩獵的石器敲擊成聲,為化裝成百獸的人們表演舞蹈伴奏,樂器演奏與舞蹈表演相輔相成。樂器的功能不僅表現在人們用生產工具或生活器具進行演奏,還體現在用以傳遞特定的信息,如鳴金收陣、擊鼓升堂等。
樂器的發展與社會生產力有著密切關系。石磬演變成金屬的磬或出現金屬的鐘,在石器時代絕無可能;只有養蠶業和繅絲業進步了,才有可能產生“絲附木上”的琴、瑟、箏。至周代,我國制作樂器的材料有金、石、土、革、絲、木、犯、竹八類,“八音”分類法即由此得名。在曾侯乙墓的地下音樂殿堂中,保存了124件古樂器。無論是重達五千多斤的樂器巨人編鐘,還是造型、制作和彩繪都很精致的鼓、排簫、笙、瑟等,均向我們展示了春秋戰國時中國音樂文化高度發展的狀況,顯示了我國高度發達的冶煉、絲織等技術。
中華民族是一個善于學習借鑒的民族。許多外來樂器經過不斷改進,成為中國民族樂器大家庭中的一員,比如漢代時傳入的橫笛、豎箜篌,東晉時傳入的曲項琵琶,明代傳入的揚琴、鎖吶等等。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階段,中國的“吹、打、彈、拉”四大類樂器逐漸形成,樂器的音質、音律、音量、轉調、固定音高樂器之間的音高標準等不斷進步提高,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取材于劉承華《我國民間樂器的產生與發展》)
1.根據“材料一”,下列不屬于“用以傳遞特定的信息”的一項是(3分)
A.擊鼓出征 B.擊筑悲歌 C.鳴鑼開道 D.打更報時
2.根據“材料一”,下列對“中國民族樂器”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B.早期一般兼具表演性和實用性
C.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D.博采眾長,種類不斷得到豐富
高三語文復習攻略:
(一)文言實詞
閱讀文言文需要的實詞來自:學過的文言課文、《考綱》要求掌握的120個文言實詞和練習過的文言語段。由于實詞過于繁多瑣碎,放在語境中更容易理解記憶,所以需要再次誦讀這些內容,復習重點實詞的意思和用法。例如文言閱讀中經常作為得分點出現的“論”字,其“判罪”這一義項,來自必修四《蘇武傳》一文中的句子“會論虞常”,對課文很熟的話,理解和翻譯都不成問題。另外,對在文言文閱讀中經常出現的實詞,如與政事、官職等相關的實詞,可以進行一些概括歸納,以強化記憶。
(二)古代文化常識
因為古代文化常識主要出現在文言、古詩閱讀中,在現代文中并不常見常用,理解記憶起來有一定的困難。而且即便記住了,也常會遺忘,所以要反復進行復習。不僅要復習課文中出現過的,還要復習科舉教育、風俗禮儀、姓名稱謂、天文歷法等方面那些未必在課文中出現過的古代文化常識。如2016年考到的“移疾”,作為官員要求隱退的委婉語,在課文中并沒有出現過。古代文化常識雖然內容龐雜,但要求掌握的限于常識,比較生僻的內容就不再是常識,積累的必要性不大。
(三)名篇名句默寫
理解性默寫經常出現的問題是:因對提示信息把握不當而寫錯句子,出現錯別字。因此,再次背誦《64篇》時,要吃透其中重點語句的含義。如《登飛來峰》中的“自緣身在最高層”和《題西林壁》中的“只緣身在此山中”兩句容易混淆,弄清各自的含義就不會錯了。另外,針對前期在復習中容易出錯的字,要動手寫寫,確保準確掌握。如《勸學》中的“而致千里”“無以至千里”兩句中的“致”“至”二字,《登高》中的“霜鬢”等。
(四)成語
一些近義成語原本就不易區分,像“不孚眾望”“不負眾望”“一視同仁”“一概而論”等。因此,在復習成語時,除了要了解意思,更要掌握其特定的用法,如適用對象、感情色彩、褒貶謙敬等。
二. 現代文閱讀
閱讀類題目,應該強化答題規范。無論是文學類文本的閱讀還是實用類文本的閱讀,答題都有其特點和規范。就客觀題而言,一定要在整體把握文本內容的基礎上,落實每個選項中的理解和說法是否正確,切不可無視文本,僅憑感覺和印象就加以判斷 ;確定錯誤選項時,不能認定某個選項錯了就立即確定答案,一定要在落實所有選項的基礎上進行比較,“抓大放小”,確定答案。
就主觀題而言,一是要仔細審題,明確題目要求。如“ 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和“總結 的形象特點”看似都在問人物形象,但答題的思路不同:前者需要先概括人物形象,再從不同角度結合文本具體分析;后者直接進行分析即可。二是要規范作答。在答題時,文學類文本和實用類文本雖然可能都要進行概括和分析,做到條理清晰,表述嚴密,邏輯合理,語言通暢,但表述的用語體系是不同的。例如小說中“設置情節”“形象特點”,傳記中的“組織材料”“精神品質”等就是這種區別的體現。
三. 文言翻譯
文言語句翻譯最能體現考生的文言水平。翻譯時特別要注意以下幾點:聯系上下文,以便把握大意;關注得分點,力爭準確翻譯;調整語序,補出省略的部分,讓語句連貫流暢。因為文言文省略的地方較多,尤其是主語經常省略,所以一定要抓住句中的動詞,以便順藤摸瓜,補出主語。
四. 古代詩歌閱讀
古詩閱讀要在讀懂詩意的基礎上規范作答。詩意讀懂了,做題就容易多了。在閱讀時,不能像文言文一樣去翻譯詩句,而是要找出詩句中的形象,包括人物、景物、事物等;再看作者是用什么樣的詞語來描述這些形象的,從而讀懂意象;最后再看上下句、每一聯之間的關系,這樣就可以很快讀懂詩意,把握作品的意境。如葉夢得《水調歌頭》中“霜信報黃花”一句,詩人選擇的形象是“黃花”,即菊花!八拧笔撬趤砼R的消息,二者是如何聯系起來的呢?稍加思索,就知道這句是說:菊花開放,帶來了霜期來臨的消息。在準確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再去按照題目的要求規范作答就可以了。
例如意境類考題,一定要先表述描繪了什么樣的景象,再說明景象的氛圍特點,最后結合手法闡明作者融進的思想感情,點出該手法又產生了什么樣的表達效果。而且用語要使用諸如“雄渾開闊”“寧靜恬淡”“凄清冷寂”等表現意境的專業術語。
五. 語言文字運用
做這部分題目,審題是關鍵。因為這是整套題中最容易出現變化的部分,尤其是第20、21題,一是題型多變,二是要求多變。拿21題的“補寫句子”來說,一般要求“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但也會有諸如補寫“起始句”“過渡句”等要求。因此,一定要審清題干,明確要求再作答。
六. 作文
(一)積累作文素材
高考作文,絕大多數同學會選擇寫議論文。議論文重在說理,而說理的基礎是占有材料。另外,不同的時代有不盡相同的主流價值觀,當代的主流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要圍繞核心價值觀多積累一些作文素材,并注意素材的典型性和現實性。這樣,作文才能有說服力和針對性。
(二) 強化結構意識
高考作文要求字數不少于800字。因為答題時間緊張,有些同學不注重謀篇布局。事實上,議論文嚴謹的結構能顯著增強說理的邏輯性,因而也會贏得閱卷老師的青睞。議論文常見的結構有三種:并列式、對照式和層進式。在這個階段,可以精選一些作文題目,列出作文提綱,進行謀篇布局的訓練。例如提出論點和分論點,列出準備使用的素材。
七.書寫
對語文而言,清晰工整的書寫至關重要。高考雖然是網上閱卷,但賦分的是閱卷老師,潦草的書寫不光難以辨認,也會造成閱卷老師對書寫者答題水平的誤判。因此,書寫對語文答題的傷害是無形的,也是痛切的。書寫習慣差的同學,可以在這段時間好好加強書寫練習,確保字體清晰工整,能夠辨認。
總之,在最后這有限的時間里,針對前期模考中出現的問題,考生一方面要抓緊查缺補漏,另一方面要不斷提升答題規范,力爭少丟分甚至不丟分,從而在高考中考出理想的成績。
- PC官方版
- 安卓官方手機版
- IOS官方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