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高等數學第七版上下兩個電子書,包含課后習題兩本電子書,章節的劃分與設置均與教材保持一致。在習題解答部分,提供準確的解題思路和方法,并對相應的考試要求加以提示。
同濟大學與南京大學差別在哪兒
談衰落,與兩校的特色學科,并非當前的熱門學科,就業時,難免暫時比不上熱門學科,不無關系。而當今對畢業生的評價,太過單一,主要還是薪資。
下面還是說說兩校的區別。
南京大學,列屬C9與華五,強在文理,強在通識教育,特色是三三制(本科分三個階段--大類培養、專業培養、多元培養);一個地處魔都,強在工科,強在土木建筑,與東南大學更神似。
相同的是,對于非江蘇、上海、北京(以及985少而弱的省份)考生來說,如果分數夠南大與同濟,一般也夠上本省985強勢+熱門專業了。
比如湖北考生,如果分數超出本省武大和華科投檔線20-30分,可以選擇上同濟或南大一般專業,也可以選擇武大的金融、口腔、計算機,或華科的光電信息、機械、計算機等強勢專業。
選擇南大或同濟,對于高分層來說, 是一個相對小眾的選擇。
看兩校17省的最低錄取位次(如下圖),大多數在400-800名之間。
對于考生人多的省份,比如河北、山東、河南等,同濟的位次在1000-1300名;在不少省份,兩校的最低錄取位次均在1000名以內。
所以說,會報考南大與同濟的同學,除去清北復交浙,每省大概只有幾百人,而報考本省985,動輒上千人。
不同的是,南大分更高。
看兩校17省投檔線,南大與同濟平均高出10分左右。
1.在廣東、江西、山西、河北、黑龍江、青海,南大比同濟高出10分以上。
2.在福建、湖南、湖北、安徽、河南、山東、陜西、遼寧、重慶、天津、北京,南大與同濟高5-10分。
不過,南大比同濟分高,還需考慮到招生人數的差距。
南大總招生人數更少、本地招生比例更高,所以在其它省的招生人數一般與同濟更少。
2018年,南京大學本科共招生3300人,本地生源占比47.5%;2019年,同濟大學共招生約4400人,本地生源占比11.8%;輪到每個省,兩校在每個省的招生人數,大約是幾十人。(也有個別省份,招生規模上百人)
再看下兩校的專業優勢與特色。
比學科評估(如圖),南大數量更多,同濟工科更強。
總體來說,南大ABC的學科數量多達41個,同濟共44個。
A+學科,南大3個(天文、地質、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同濟4個(土木、環境、城鄉規劃、管理科學與工程)。兩校A+學科均偏冷門,這也是兩校容易被吐槽之處。
比A類(A+/A/A-)學科數量,南大21個,同濟12個。亮點是,兩校的計算機均屬于A類以上學科,也是分最高的專業之一。
南大分最高的專業是計算機、人工智能,其它專業大多使用大類招生模式,進校一年后再分流。
同濟的土木、建筑、設計、風景園林均屬于A-,畢業后很多人去了房地產,也是專業分比較高的幾個專業。
比2019升學率,南大強一些。
南大,留學率20.8%,國內升學率41.5%(其中保研率31.6%);
同濟,留學20.5%,國內升學率37.2%(其中保研率28.1%)。
比就業,南大本土就業人數更多。
南大,東部就業占87.3%,南京是第一大就業城市,IT就業占比21.2%,教育行業占比15.5%,金融業12.1%。
同濟的三大就業方向,IT(占比25.4%)、土木工程建筑業(占比17.3%)、汽車制造業(占比21.7%),就業前三重點單位——上海汽車集團(294人)、華為(147人)、中國建筑(121人)。
說到就業,想起前不久,南大官方發布了為幾百名化工學院本碩博找工作的求助信,有人說,這體現了學校對學子的關心與厚愛,這又何嘗不是所有身處不熱門行業人的無奈與掙扎呢?
- PC官方版
- 安卓官方手機版
- IOS官方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