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食品鏈分為四大板塊,食品資訊,品牌店鋪,積分商城跟資訊動態,深入的為用戶講解飲食禁忌,飲食誤區,還有烹飪技巧等,教會用戶如何去養生。
食療養生法簡稱“食養”。即利用食物來影響機體各方面的功能,使其獲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種養生方法。俗話也就是通過吃來對我們的身體進行保養。通常認為,食物是為人體提供生長發育和健康生存所需的各種營養素的可食性物質。
也就是說,食物最主要的是營養作用。其實不然,中醫很早就認識到食物不僅能營養,而且還能療疾祛病。如近代醫家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曾指出: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療病,并可充饑;不但充饑,更可適口,用之對癥,病自漸愈,即不對癥,亦無他患”。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講究養生之道。很多適合養生的食品也隨之被推廣,常見的有養生雜糧粉,雜糧粥,藥膳等等。
中國人說:藥補不如食補。外國人說:食物是最好的藥物。如果有一種方法只要通過飲食調理,就能保養身體,祛除疾病,想必人人都想嘗試。其實,這個方法早就有了,這就是我國傳統的食療養生法。
食療養生是根據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年齡、不同的體質、不同的疾病,在不同的季節選取具有一定保健作用或治療作用的食物,通過科學合理的搭配和烹調加工,做成具有色、香、味、形、氣、養的美味食品,這些食物既是美味佳肴,又能養生保健,防病治病,能吃出健康,益壽延年。
中國傳統膳食講究平衡,提出了“五谷宜為養,失豆則不良;五畜適為益,過則害非淺;五菜常為充,新鮮綠黃紅;五果當為助,力求少而數”的膳食原則。用現代語言描述就是,要保持食物來源的生物多樣性,以谷類食物為主;要多吃蔬菜、水果和薯類;每天要攝入足夠的豆類及其制品;魚、禽、肉、蛋、奶等動物性食物要適量。
多吃蔬果潤肺防秋燥
專家建議,秋分后辛辣食物不宜多吃,養生可適當多食辛味、酸味、甘潤或具有降肺氣功效的果蔬,秋梨、白蘿卜、胡蘿卜、藕、荸薺、甘蔗、柑橘、山楂、蘋果、葡萄、百合、銀耳、淮山、柿子,是克制秋燥的有效蔬果。還沒到冬天大量進補的時節,因此,飲食最好以清淡為主。
秋季還是胃病多發與復發的季節。有慢性胃炎的人要特別注意胃部的保暖,適時增添衣服,夜晚睡覺蓋好被子。不吃過冷、過燙、過硬、過辣、過黏的食物,忌暴飲暴食。
隨著天氣漸涼,就容易出現疲軟、困乏等情況。為擺脫這種“秋乏”,劉志龍建議,最好在晚上10時前睡覺,早睡早起,適應“秋冬養陰”的原則,能夠使人體盡快適應季節變化,保持充沛精力。
精神調養是養生的重要方面,秋天里尤其要保持樂觀情緒,保持神志安寧,收斂神氣,避肅殺之氣。珠海市區有山有水,建議市民多選擇登高遠眺,可使人心曠神怡,消解憂郁、惆悵等不良情緒。
油醬毛蟹
[配料]河蟹500克(海蟹亦可),姜、蔥、醋、醬油、白糖、干面粉、味精、黃酒、淀粉、食油各適量。
[做法]將蟹清洗干凈,斬去尖爪,蟹肚朝上齊正中斬成兩半,挖去蟹鰓,蟹肚被斬剖處摸上干面粉。將鍋燒熱,放油滑鍋燒至五成熟,將蟹(摸面粉的一面朝下)入鍋煎炸,待蟹呈黃色后,翻身再炸,使蟹四面受熱均勻,至蟹殼發紅時,加入蔥姜末、黃酒、醋、醬油、白糖、清水、燒八分鐘左右至蟹肉全部熟透后,收濃湯汁,入味精,再用水淀粉勾芡,淋上少量明油出鍋即可。
[功效]益陰補髓,清熱散瘀。
海米熗竹筍
[配料]竹筍400克,海米25克,料酒、鹽、味精、高湯、植物油各適量。
[做法]竹筍洗凈,用刀背拍松,切成4厘米長段,再切成一字條,放入沸水鍋中焯去澀味,撈出過涼水。將油入鍋燒至四成熱,投入竹筍稍炸,撈出淋干油。鍋內留少量底油,把竹筍、高湯、鹽略燒,入味后出鍋;再將炒鍋放油,燒至五成熱,下海米烹入料酒,高湯少許,加味精,將竹筍倒入鍋中翻炒均勻裝盤即可。
[功效]清熱消痰,祛風托毒。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