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大家帶來的是中國服飾的介紹ppt模板,制作精良,排版新穎,文字與圖片簡潔,學生們學習效率定會有所提高,ppt完全免費,歡迎下載。
中國服飾的介紹素材
中國的原始服飾
追溯
戰國時人撰寫的《呂氏春秋》、《世本》及稍晚的《淮南子》提到,黃帝、胡曹或伯余創造了衣裳。從出土文物方面考察,服飾史的源頭,可上溯到原始社會舊石器時代晚期。
原始社會的部落長和巫師、卜人在某種情況下,為了象征權威與特定身份,如同《易·系辭》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衣服式樣必不同于普通人。此外在軍事性活動(包括圍獵)和祭祀性活動中,主持人及參加者服飾也與常不同。這些,為服飾制度的發生發展奠定了基礎。
上古時常以獸皮制鞋,因此鞋的稱呼多以革字為邊旁。古代的鞋有許多名稱,如履、屐、靴、屣、屨等字均為鞋的別稱。最早的鞋子式樣是很簡陋的。人們推測古人將獸皮切割成大致的足形后,用細皮條將其連綴起來即成為最原始的鞋子。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紡織業的進步,布料、絲綢等物亦用來制作鞋子,并與皮革、麻草組合應用,出現大量的鞋制品。到了殷商時期,鞋的式樣、做工和裝飾已十分考究,用材、施色、圖案也根據服飾制度有了嚴格的制度。每個朝代鞋的造型、色彩都隨著制服形式而變化。
山頂洞人
在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距今1.9萬年左右)遺址中,發現有1枚骨針和141件鉆孔的石、骨、貝、牙裝飾品。證實當時已能利用獸皮一類自然材料縫制簡單的衣服。中華服飾文化史由此發端。山頂洞所見小石珠7件、穿孔獸牙125枚等裝飾品,上有長期佩帶的磨蝕痕跡。其中5件出土時呈半圓形排列,可能是成串的相飾。另有25件還用赤鐵礦粉涂染著色,聯系山頂洞下室埋葬的尸骨上也散布有赤鐵礦粉粒,可能是在衣服上著色所用,或系一種飾終儀式,反映出山頂洞人的某種審美感情。保護生命,掩形御寒,裝飾自身,都在原始社會成為服裝主要作用。
新石器時代
距今約1萬年,進入了新石器時代,紡輪普及,余姚河姆渡遺址還出土了“踞織機”(腰機),有了筒形后綜,可以形成自然織口,還有了勝(卷經軸)。紡織技術發明,服裝材料從此有了人工織造的布帛,絲綢生產也于新石器時代發軔。服裝形式發生變化,功能也得到改善。貫頭衣和披單服等披風式服裝已成為典型的衣著,飾物也日趨繁復,并對服飾制度的形成產生重大影響。在紡織品出現之后,貫頭衣已發展為一種定型服式,在相當長時期、極廣闊的地域和較多的民族中普遍應用,基本上替代了舊石器時代部件衣著,成為人類服裝的粗型。新石器時代除有籠統式服裝外,還從一些陶塑遺物發現有冠、靴、頭飾、佩飾。
中國的現代服飾
辛亥革命結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中華民族的服飾進入了新時代。
在此之前,改良主義者康有為于1894年、外交大臣伍廷芳于宣統初年,曾上書改革服制和服式;中國留學生也改穿西裝。隨著中外交流的加強,五彩紛呈的服裝終于沖垮了衣冠等級制度。傳統的袍、衫、襖、褲、裙越來越多地接受西方服飾影響,并被許多新品種新款式取而代之。①男裝。民國初年出現西裝革履與長袍馬褂并行不悖的局面。穿著中西裝都戴禮帽,被認為是最莊重的服飾。20年代前后出現中山裝,逐漸在城市普及。廣大農村一直沿用傳統的襖褲,頭戴氈帽或斗笠,腳著自家縫納的布鞋。②女裝。辛亥革命帶來了多樣化,一身襖褲之外,又多穿用襖裙套裝。20年代以來,婦女喜愛旗袍,旗袍逐漸成為時裝而不衰。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服飾崇尚簡樸實用。50~70年代,中山裝漸成男子主體服裝,此外流行過軍便裝,人民裝;女裝受蘇聯影響,連衣裙風靡城市,此外還流行過列寧裝等。但在農村,上衣下褲一直是大多數農民的傳統裝束。1978年后,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體現時代精神,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服飾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面貌簇新。其中長期代表中國傳統服飾且受多民族服飾影響的漢服大放異彩。
- PC官方版
- 安卓官方手機版
- IOS官方手機版